青田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小燕 时间:2015-01-02

  摘要:总结了青田县油茶产业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油茶产业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青田县油茶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青田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它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列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青田县是浙江省油茶第二大县,被誉称为“浙南油库”。20世纪60年代鼎盛时期,油茶种植面积达到近2.1万hm2。但80年代后,受观念、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青田县的油茶产业一直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油茶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
  1青田县油茶产业现状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北纬28°08′,东经120°17′。东接温州,南连瑞安、文成,西临丽水、景宁,北靠缙云,总面积2 493 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1 ℃,年平均无霜期256 d,年平均降水量1 800 mm。山地资源丰富,适合油茶植物生长。根据2008年青田县林业局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油茶种植面积仅存1.43万hm2,667 hm2以上的乡镇有7个,全县有4万余农户经营油茶,主要分布在章村、腊口、船寮、东源、祯埠等中西部地区,其中章村乡和腊口镇最多。在这1.43万hm2油茶中,仅有2 000 hm2的油茶林处于经营管理状态,其余都处于半野生和原始栽培状态,品种以普通油茶为主及少量的浙江红花油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群众观念落后,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低
  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主要定位于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基本依赖“天种天养”,生产上仍沿袭粗放的种植技术和原始落后的管理,对茶林放任不管,不到茶子成熟不进山;甚至一些林农放弃了采摘,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因此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管理和开发。
  2.2管理粗放,经营效益低
  油茶树长期以来基本上采用实生繁殖方式,导致品种严重退化,树势衰败严重,大小年突出,产量低且不稳,油茶品种皮厚、仁小、出油率低;加上青田县茶农对油茶种植生产方式原始粗放,技术含量低,对高冠嫁接、修剪等丰产技术知之甚少,对垦复油茶的积极性不高,全县约有60%的油茶林没有进行垦复,即使垦复了也没有连续性,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油茶林整体效益不高。
  2.3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青田县的油茶加工仍较多采用民间传统的液压式土榨法,加工能力弱,出油率低,只有22%左右,即100 kg油籽可榨成品油约22 kg。生产的油茶品质低,价格低,一般市场价为40元/ kg,只有精品茶油价格的1/5左右。茶壳在农村主要作柴烧,除几家深加工企业,其他作坊式的加工厂对于茶皂素提取、菌体蛋白饲料等综合开发利用还是空白。
  2.4缺乏强势“品牌”和高端技术
  青田县目前虽然有浙南油茶等3家油茶生产企业,在生产、技术攻关、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行业发展目标、国内大型油茶加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油茶精深加工方面缺乏高端技术,无法完全有效利用油茶资源,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品牌建设方面,青田县目前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大品牌。对于企业而言,品牌就是生命力,就是最大的竞争力,是产品赢得市场保证和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强势品牌、高端生产技术的缺乏,是青田县油茶生产企业的最大软肋,已经成为制约青田县油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2.5农村劳力少,茶油商品率低
  山区种植油茶劳动强度大,而青田县油茶主产区的农村青年都已外出务工。劳动投入少,是青田县油茶林荒芜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油茶林分户经营,规模程度低,集中收购难,林农主要到当地附近的榨油作坊将茶籽榨成成品油留作家庭自用。
  3发展对策
  3.1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机制
  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关键[2]。建议政府把油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富农产业和乡镇的主导产业来抓,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负责制定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油茶抚育改造、品种改良和油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油茶林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并把各种机制落到切实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上来,为产业发展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