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背木耳袋料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汉光 时间:2015-01-02
  4培养料装袋与灭菌
  栽培袋一般常用高密度聚乙烯袋。袋厚0.025~0.035 mm,袋平折后双层宽为20~23 cm,长40~55 cm。装袋前扎紧一端袋口,可采用手工或机械装袋,装好的料袋要求虚实适当,松紧一致,以手托料袋不出现凹陷为宜,装入培养料的量为袋长的2/3为宜,即干料0.5 kg(湿料1 kg)/袋左右。装袋前将培养料提前发酵:加入标准量水分的培养料,在料场堆闷3 d左右,翻堆1次后再闷几天,使发酵均匀一致,发酵后加入麦麸、玉米面,而石膏粉、蔗糖则在发酵前随水加入。装袋时要边装边用手轻轻压实,使整袋松紧一致。常压灭菌:可把装好的料袋分层摆入灭菌池内,摆放时注意留好通气道,以利于加热均匀。当灶温达100 ℃时保持12 h以上,再闷6~8 h后出锅。高压锅灭菌:与上述区别关键是用高压锅,用高压热蒸汽通过高压热气导管通入灭菌池,对培养料袋进行高压灭菌,灭菌彻底,效果好。注意培养料袋温度一定达标准,蒸熟蒸透,避免半熟料袋的存在。
  5接种与发菌管理
  当料袋温度下降至30 ℃时,抢温接种,接种可在发菌棚内进行。采用两头接种、松扎口的方式,以便为菌丝体提供充足氧气,使其快速长满菌袋。培养室要求清洁无污染,并进行严格消毒。接种后的7~10 d是菌种萌发定植期,应保持在24 ℃以上,培养料置于培养架上培养,或在棚内把已喷洒消毒药物的麻袋片铺在地面上,培养料袋堆放6~8层高。发菌前期气温低,不要随便翻袋。发菌期间,每天观察温度、湿度,确保温度适宜,温度低时要人工加温,否则易杂菌丛生。接种后的培养料袋在发菌室,温度保持20~26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每天观察注意通风,通风量由室温决定。30 d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菌袋,以备移入出耳棚。
  6出菌管理
  出菌棚(生产棚)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在环境卫生较好、接近水源、排水通畅、利于通风、地势平坦的地方。出菌棚架高2.0~2.6 m,立柱之间一般为2 m左右,菌袋床间距一般在20~30 cm。菌袋床架可用竹竿作立柱4~8根,高度以放置菌袋4~7层为宜,层与层间平放细竹竿,起固定和通气作用。当菌丝长满菌袋后,气温达18 ℃以上方可准备进行开孔催耳管理,每袋两头用刀割孔4~5个,深0.2~0.4 cm为好,开孔工具应加强消毒,开口后成排摆放保持原状。加强湿度管理,控制在80%~85%,10~20 d长出耳基。注意此期喷水不宜过大,否则出现耳基淹死现象。床间距20~30 cm,上层距棚顶35~50 cm,底层离地面10 cm以上,人行道宽50~80 cm。耳袋上床后要特别加强水分管理,根据天气情况,调节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每天喷水3~6次,喷水量宜少量多次为宜,阴雨天不喷或少喷。黄背木耳子实体虽然在18~32 ℃均能生长,但以24~28 ℃最为适宜,低于18 ℃时生长缓慢,温度经常在30 ℃以上耳片生长过快,耳片薄且易感染杂菌、烂耳。在高温高湿的出耳期,要特别注意通风,观察温度、湿度,确定最佳的通风量。为保证通风效果,在搭建出耳棚时,宜选在较利通风的位置。耳棚内要有适当的散射光,可采用棚四周种几株北瓜,蔓攀爬至棚上薄膜,棚内自然产生散射光,且增产显著。
  7采收与干制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下垂、背面绒毛不明显时,即为采收期。采收后的木耳自然晒干,分级,储存或出售。
  8参考文献
  [1] 刘红琼,王友国,庄华蓉.黄背木耳无公害袋料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9(6):61.
  [2] 陈杰.黄背木耳袋料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6(7):48-49.
  [3] 王敏强,王凤霞.黄背木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2,24(6):29-30.
  [4] 鲁建设.黄背木耳的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