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地区麦蚜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勇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大通地区麦蚜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麦蚜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12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1-0183-01作者简介 李勇(1974-),男,青海西宁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及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种植工作。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蚁虫等,其种类较多,我国已知危害等类的蚜虫有10余种,是世界性害虫,分布广,为害大,是农作物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麦蚜为害麦类、玉米、高粱、糜子、雀麦、马唐、看买娘等多种禾本科植物[1]。麦蚜群集于麦穗和麦叶上,以刺吸式口器吮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大通地区近年来发生较普遍,为害严重的麦蚜主要是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这2种麦蚜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为害,而以孕穗期与抽穗期为害最盛,此期温度适宜,常引起大量发生。苗期受害时,轻则叶色发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重则枯萎死亡;穗期受害时,麦粒不饱满,品质下降,严重时会造成麦穗干枯不能结实。此外,这2种麦蚜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使叶片变黄、麦株矮化,造成减产。因此,防治麦蚜具有治虫防病的双重意义。
  1麦蚜的形态特征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成蚜一般体长在1.4~2.0 mm。卵为长卵型,长约1 mm,初为淡黄色,后变黑色。麦长管蚜虫体椭圆形,淡绿至绿色,红色,腹管长圆筒形,全部黑褐色,长0.48 mm左右,复眼暗红色。麦二叉蚜虫体椭圆形或卵圆形,淡绿色或黄绿色,背部有绿色纵条带,腹管短圆筒形,长0.25 mm,淡绿色,端部、复眼暗黑色。麦蚜分为有翅成蚜和无翅成蚜,在适宜环境下,都以无翅型生活且孤雌生殖;营养不足、环境恶化或虫群密度过大时,则产生有翅型蚜虫。
  2生活习性
  麦二叉蚜喜干旱,较喜光照,多分布在植株中部和叶片背面,且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生长发育最低温度为0~1.6 ℃,在5~10 ℃能大量繁殖,最适宜温度是15~22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35%~67%,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500 mm左右的地区。早春气温回升快,在灌水条件差而贫瘠的旱地、坡地等易造成严重为害,但在月平均气温达30 ℃以上或 -2 ℃以下时,生长即受抑制。麦二叉蚜具有全周期生活型和不全周期生活型2种生活方式,其越冬虫态因地而异。麦长管蚜喜光照,较耐低温,特嗜穗部,一般多分布在植株上部或叶片正面,小麦抽穗后则集中在穗上为害。麦长管蚜在大通地区常与二叉蚜混生,但发生较二叉蚜晚,最适宜温度为12~20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40%~80%。麦长管蚜多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严重为害。其为害部位随麦株生长而依次上升,后期集中为害麦穗,对产量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