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条白沙枇杷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介绍了软条白沙枇杷叶斑病包括斑点病、灰斑病、角斑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软条白沙枇杷叶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条白沙枇杷;叶斑病;危害特点;防治对策
近几年浙江省兰溪市软条白沙枇杷种植发展很快。它是浙江品质最优良的鲜食品种,也是以优质而闻名于全国的著名品种,果实圆形或卵圆形,平均重30 g,果皮极薄,果肉乳白或黄白色,肉厚细软,汁多,味酸甜适中,鲜味浓,品质极佳[1]。立春节气以后,随着气温上升,软条白沙枇杷叶斑病有所发生。从近几年调查来看,兰溪市软条白沙枇杷叶斑病在3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9月上旬至10月底都是此病的迅速蔓延期。梅雨季节,在土地贫瘠、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生长较差的果园更易发病,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早且重。早春发生较重,严重影响枇杷的产量和品质。为此,笔者系统调查了软条白沙枇杷叶斑病发生危害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药效试验提出防病对策。
1发生危害特点
叶斑病是枇杷的最主要病害,受其危害的植株轻则叶上出现斑点,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和产量,重则叶落枝枯。叶斑病包括斑点病、灰斑病、角斑病3种[2]。这3种病往往混合发生。
1.1斑点病
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开始为赤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中央变为灰黄色,外缘呈灰棕色或褐色。后期病斑上生有许多轮生或散生的小黑点,即为分生孢子器。据文献记载[3],斑点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其病原菌为枇杷叶点霉真菌(Phyllo-stictaeriobatryae Thuem.)。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其孔口突出于寄主表皮外。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病叶中越冬。
1.2灰斑病
又名轮斑病,除危害叶片外还危害果实,是叶斑病中发病较多的一种。叶片受害,初期病斑呈黄色圆点,2~4 mm,以后迅速扩大,连成不规则的大病斑,中央呈灰白色或灰色,边缘具明显的黑色环带,多呈圆形,较规则,比斑点病的病斑大些。果实受害,初期产生紫褐色圆形斑点,发病很快,不久就凹陷,后期病斑上长出许多散生的小黑点。其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eriobofolia Desm.)。分生孢子盘初时埋于寄主表皮内,后来突出于寄主表皮外露。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叶中或病果的残体上越冬[3]。
1.3角斑病
主要危害枇杷叶片。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点,后以叶脉为界,呈不规则多角形,逐渐扩大,周围有黄色晕环。后期病斑中央赤褐色稍褪色,以后长出黑色霉状小粒点,其病原菌为枇杷尾孢霉真菌(Cercosporaeriobotryae(Enjoji)Sawada)。病原菌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由部分菌丝体集结在寄主表皮下,形成菌丝块。病菌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