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郎溪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特点,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安徽郎溪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原为条斑病菌,属假单胞细菌目,黄单胞杆菌属,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1]。宣城市范围内,2005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首先在泾县发现,2006年7月郎溪县南丰镇万全村松树嘴村民组一承包户田发现了具有该病症的稻株,当时田间种植水稻品种为德隆公司注册生产的两优6326, 2007年7月在郎溪县凌笪乡钱村、姚村乡潘村等地又相继发现了该病害的发生。2008年在郎溪县县域内总发生面积为66.67 hm2左右,发生程度中等,减产率达20%左右。此后,郎溪县植保站积极应对,经过严格的检疫处理,如焚烧病田稻草、选用抗性品种等,2009年郎溪县县域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面积减少到13.33 hm2。
1危害特点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初为暗绿色,后变黄褐色的细条斑,条斑宽约1 mm,长约10 mm以上,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表面带分泌出许多露珠状的蜜黄色菌脓,干结后成黄色树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为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病斑,外形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观察可见许多透明的细条[2]。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2发病原因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主要是在稻种或稻草中越冬,通过种子或稻草传播,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机体,也可从机体细脆处侵入,病斑上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水等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适宜在高温、高湿下活动,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病害就容易流行,长期深水漫灌以及偏施氮肥,迟施氮肥也较重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前提,首先是要有充足的菌源,至于流行程度的轻重则受气候、水肥管理、品种的感病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2.1易感品种种植面积扩大
水稻品种间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一般粳稻品种比籼稻品种抗病,叶片窄的品种比叶片宽的品种抗病,同一品种一般从苗期至分蘖期较抗病,到分蘖末期抗病力下降,承穗期最易感病[3]。近几年,由于杂交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特别是宽叶品种的大力推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郎溪县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代表品种有两优6326、新两优6号等。
2.2气候条件
7—8月高温、高湿、大风、暴雨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适宜气候条件。田间气温在19 ℃开始发病,27~30 ℃为发病盛期,该病症潜伏期短,病菌入侵至症状表现仅3~5 d,低于19 ℃和高于35 ℃的连续低温或高温则有利于菌源侵染寄主,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侵染受到抑制。暴雨和台风可以加速病害的扩散和稻叶的摩擦,创造伤口,在短期内造成病害的大流行。
2.3施肥结构不合理,沟渠不配套
凡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的田块,特别是偏施氮肥、不施农家肥或磷、钾肥的田块,植株易徒长,造成行间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叶片浓绿柔嫩,植株抗病力减弱。从郎溪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区域来看,该病重发地区在丘陵山区、两山夹洼田。沟渠不配套、大田串灌、漫灌都能直接促使病病害的传播。长期深水漫灌,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