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3.1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建立良好的生产和经营秩序
  加强对蔬菜产业,特别是对外向型蔬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建立和健全行业组织,规范生产和管理行为,使淮安市蔬菜产业步入有序发展的轨道。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量和加工企业的消化能力,指导确定不同蔬菜作物的播种面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政府职能部门应联合有关行业协会,制订并严格实施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5-6]。从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入手,以技术为依托,企业行为为基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制约和激励机制,从源头抓起,使生产安全的蔬菜成为广大从业者的自觉行动。
  3.2加强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蔬菜科技水平
  建立与蔬菜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体系,加强蔬菜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农业质量标准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步伐,继续实施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实现基地无害化,实现生产标准化。逐步改变蔬菜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况。二是充实技术队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7]。在蔬菜生产重点镇(乡)设立蔬菜技术服务站,引进配备蔬菜技术专业人员,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种菜水平。三是通过典型带动,政策、资金扶持,推动农民产销合作组织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实施蔬菜的品牌化经营,提高蔬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3实施出口带动战略,促进产业升级
  出口蔬菜的质量标准高、要求严、综合效益好,实施出口带动战略能够有效提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促进产业升级。加速改变目前淮安市蔬菜产品出口市场较单一、市场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的局面,尽快培育一批了解国际市场、懂得国际贸易的蔬菜出口龙头企业和营销公司[8]。引导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外商等创办专业外贸公司,努力扩大出口。充分利用与东南亚地区地缘相近、饮食相似的特点,扩大在日、韩、东盟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市场份额;充分发挥绿箱政策,发挥淮安市蔬菜低成本的竞争优势,积极开拓蔬菜及其加工产品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不断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3.4推进蔬菜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
  一是着眼于建立发达的加工业体系,避免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把发展壮大现有的龙头加工企业作为推进蔬菜产业化工作的重点,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相应优惠政策,比如奖励订单农业、农业项目投标,加大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倾斜力度等政策,促进龙头加工、流通企业早日盘大盘强,切实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支持大企业通过研发、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加工业生产水平。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等薄弱环节[9],加快开发和推广蔬菜采后处理技术,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加工产品。三是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适当返还利润等措施,密切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4参考文献
  [1] 张真和.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4):57-60.
  [2] 王宝海.江苏省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07(3):5-7.
  [3] 姜夕泉,汪国莲,曹凯歌.江苏淮安地区蔬菜产业实现新发展的对策构想[J].当代蔬菜,2006(9):6-7.
  [4] 陈伯清,潘国庆,王启松.淮安市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及其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6(3):69-72.
  [5] 何启伟.山东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江蔬菜,2005(8):1-3.
  [6] 杨海兴,牛芬菊.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5):12-13.
  [7] 殷伯贤.金山区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方向[J].上海蔬菜,2005(5):4-6.
  [8] 宁玉英,崔静英,谢华,等.兴庆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初探[J].宁夏农林科技,2005(4):52-53.
  [9] 张国华,殷复伟,陈慧增,等.泰安市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J].中国蔬菜,2005(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