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工作实施效果及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水稻病虫统防统治是一项政策性比较强的工作,虽然已经实施2年,但由于实施主体和服务面积的不断增加,其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3]。为真正发挥各类合作社的主体作用,引导和规范好统防统治工作,在浙财农字[2009]57号文件下达后,及时与财政部门商量研究,市财政安排了100万元的统防统治专项资金;4月27日,下发了“关于下发2009年水稻病虫统防统治补贴资金实施办法的通知”(温农林发[2009]66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市、镇(街道)二级的工作职责,以及植保、粮食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参加统防统治的规范化行为。
2.3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植保知识和新药械使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统防统治的服务水平。在粮食生产技术培训会上,对各镇(街道)农技人员以及植保、粮食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兼职植保员同时进行技术培训;为了充分发挥兼(专)职植保员在统防统治的作用,6月中旬,对统防统治合作社的兼(专)职植保员进行了“农作物植保员”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这项培训为浙江省内第1次举办,确定放在温岭市试点,6月25日,全省各地(市)县农广校系统80余人来温岭市现场观摩。这次培训,温岭市合计培训兼(专)职植保员90人,相当于2008年参与统防统治的每个专业合作社2~4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2.4加强规范,保障统防统治健康发展
一是对粮食、农机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服务全部进行了注册植保服务。二是大力支持和发展以村级集体植保合作社或注册开展植保服务的粮食、农机合作社的全村性农户的统防统治服务工作。三是全面推进用药规范,与重大病虫综合防治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结合起来,实行指标化防治。在农药选用、购买、配制和使用上实行统一、安全、高效。一般由镇、街道推荐,合作社共同自行协商选择辖区内1家“市诚信农资企业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或“放心农资示范店”,签订统一购销农药协议,防治药剂实行连锁经营和配送制度,降低防治成本;对按照“二查二定”的要求认为不需要防治的田块,由兼职植保员向市植保站报告备案。四是完善田间防治档案,统一制定了“水稻病虫统防统治作业档案”,提供给各合作社,每次施药后记录天气状况、作物种类、生育期、用药时间、药剂品种、防治对象、用药量、对水量、喷药量、施用面积、防治效果、安全性等,形成服务的可追溯制。五是推进植保新技术应用的覆盖率[4]。根据“2009年浙江省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要求各统防统治合作社在新农药试验示范上起带头表率作用,建议早稻15公顷次,晚稻30公顷次;六是有条件的合作社实行水稻农业政策性保险。
3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但带头人难选,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运行经验,制约了合作社规范化的建设,给统防统治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5-10]。二是农民对病虫防治的效果要求过高,防治指标和危害损失的评判标准和要求与植保部门、合作社难以统一,增加了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的风险。三是防治过程如何监管[11-12]。统防统治不仅是面积的问题,在全季水稻病虫防治过程中还涉及到防治的时间、防治药剂、是否要防治和防治的对象等。
4参考文献
[1] 陈松林,徐再清.水稻病虫统防统治效益分析及发展前景初探[J].湖北植保,2004(6):17,28.
[2] 寸元光.小高乡1995年水稻病虫统防统治效果显著[J].西昌农业科技,1996(1):30-31.
[3] 杨大光,曹志平.积极开展病虫统防统治 促进植保服务向产业化发展[J].湖南农业科学,1998(6):42-43.
[4] 张银贵,钱兔琳.姜堰市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状及设想[J].农业网络信息,2007(2):131-132.
[5] 王国荣,莫锋.统防统治服务省工节本增效[J].杭州农业科技,2008(6):15-16,36.
[6] 祝剑波.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做法和发展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8,28(6):43-44.
[7] 王金良,孙会锋,敖成光.创建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农业科技,2008(3):16-17.
[8] 谭政华,刘学琴,李绍先.中宁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做法和经验[J].中国植保导刊,2008,28(1):45-46.
[9] 张正云.加强乡镇统防统治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172-173.
[10] 王金良.创建植保专业合作社探索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J].中国稻米,2008(2):74-76.
[11] 宋贤利.拓展植保技术服务构建全方位统防统治模式[J].福建稻麦科技,2007,25(2):36-37.
[12] 朱焕潮,钟阿春,汪爱娟.余杭区植保统防统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稻米,2009(4):74-75,58.
上一篇:木兰属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下一篇:大豆田除草剂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