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田除草剂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一是因使用技术、环境因素及除草剂自身特点而造成的作物药害时有发生。如不适温度下使用乙草胺或杂草焚对大豆产生的药害;氯嘧磺隆、咪唑乙烟酸等长残效除草剂在部分地区广泛使用后,引起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3]。二是化学除草剂中土壤处理剂比重过大导致杂草防除针对性差、药效不稳定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据报道乙草胺、氯嘧磺隆、氟乐灵、二甲戊乐灵等除草剂受环境尤其是土壤因子和地表覆盖物的影响较大,在干旱地区和免耕条件下药效下降明显,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三是除草剂剂型结构不合理、新剂型少。目前,我国大豆田登记的除草剂剂型绝大部分属于乳油、水剂和可湿性粉剂,极易因乳化、贮存、分散等性能而导致有效成分损失,防除效果下降。四是我国大豆田除草剂的混用方面由于使用者缺乏对单剂品种相互关系的明确认识以及科学的复配依据而存在相当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磺酰脲类的氯嘧磺隆与芳氧基苯氧基丙酸类的精吡氟禾草灵、精恶唑禾草灵及精喹禾灵之间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加重大豆药害的发生,除此之外,一些盲目复配会造成除草剂使用过程中的大量浪费[4]。五是由于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特别是部分农民习惯使用单一除草剂,导致部分地区大豆田草相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恶性杂草如鸭趾草、苣荬菜、问荆等。六是大豆田除草剂品种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部分品种在国内进行仿制,近年来国外除草剂品种在国内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因此继续依靠仿制和在现有的除草剂品种中寻找新复配剂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3大豆田除草剂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大豆年需求量远大于国内年生产量,提高大豆的产量需要草害控制技术的不断完善。面对我国大豆田除草剂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需在以下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一是继续完善新大豆田除草剂使用技术,以确保在不同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条件下合理使用、减少危害,同时对现有除草剂品种进行大胆创新改造,科学使用,使其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和杂草控制效果。二是在不同除草剂复配使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复混制剂的发展以及除草剂增效剂、安全剂、解毒剂尤其是生物源助剂与大豆田除草剂混用的可行性,以寻求降低除草剂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提高除草剂对环境安全性的途径与方法。三是拓展对除草剂的认识范围,关注植物甚至动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杂草控制领域的作用,以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草剂新品种。四是大力发展除草剂新剂型品种,向提高安全、降低用量、省工省力的方向研究开发。
4参考文献
[1] 杨慧凤,徐淑霞.大豆除草剂应用与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3):103.
[2] 王振宇.FMC和陶氏益农共同开发大豆除草剂[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11(2):41-42.
[3] 李淑芳,赵雪荣,王建明.大豆除草剂药害发生与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5):54.
[4] 肖殊梅,田凤玲.大豆除草剂药害及补救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05(7):6.
下一篇: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