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种投放技术
摘要:介绍了鱼苗种投放技术,包括清塘消毒与水质调节、培育浮游生物、苗种放养时间、苗种消毒、苗种质量、苗种放养注意事项等内容,以期为鱼苗种投放提供参考。
关键词:鱼苗种;投放;放养时间;消毒;质量
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重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降低了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生产出的水产品品质好,符合无公害标准,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养殖过程中,苗种的投放又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1清塘消毒与水质调节
入池前鱼苗首先要用密眼网进行空塘清野,将敌害彻底清除干净,使池底的剩余清塘药物充分溶解。如发现敌害,还要用敌百虫进行清理。在确定敌害清除干净后,鱼苗入池前检查清塘的药物毒力是否消失,水的肥度是否合适[1]。取半桶水,将鱼苗放入水中观察8~10 h,看是否正常,以确定鱼苗能否入池,pH值应在7.0~8.5范围内。还可根据水色、透明度和饵料生物情况判断水的肥度,如发现池水过肥,可加注清水调剂,池水的肥度不够,应立即补施少量化肥或增投人工饵料。养殖水体施用肥料是补充水体无机营养盐类、提高水体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但过量施用则可能会使养殖水体的水质恶化和环境污染,造成天然水体的富营养化。施肥主要用于鱼、虾、贝类的池塘养殖和海带、紫菜等大型藻类的养殖。使用有机肥应经过发酵、腐熟、消毒、杀菌等处理,禁止使用未经处理的,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
2培育浮游生物
养殖池塘池底消毒后,可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刚下塘的鱼苗以轮虫和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因此鱼苗下塘前3~5 d,应依水温按每100 m2池面泼洒粪肥22.5~45.0 kg,进行肥水,以满足鱼苗的营养需求。鱼苗的生长速度和轮虫的生物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轮虫的生物量在0~30 mg/L的范围内,鱼苗的日增重率随轮虫数量的增多而加快,两者呈正相关;轮虫的生物量在32~160 mg/L的范围内,轮虫的数量越多,鱼苗的日增重率越低,两者呈负相关。因此,控制轮虫的生物量极为重要。鱼苗下塘时,轮虫的生物量为20~30 mg/L(7 000~10 000个/L)较适宜。水体轮虫生物量的检查方法:在晴天中午,用有刻度的小量筒随机取塘水数毫升,对光看,像灰尘大的乳白色小点即为轮虫,数其个数,求出每毫升水中的个数。多取几个点求平均值,如水中有轮虫10个/mL,即达到肥水标准。观察水质,以灰白色水色最好,黄绿、嫩绿、黄褐色也很好。当池塘内已有丰富的饵料生物,且水质达到要求时,即可准备放苗。
3苗种放养时间
鱼种放养时间宜早不宜晚,在2月下旬前放养完毕。这样可使苗种尽快适应生活环境,减少应激性。鱼苗入池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能低于运鱼水温3 ℃,如果水温相差过大,应先逐渐调整温差,鱼苗适应后再入池。用塑料袋运输的鱼苗,在入池前应先将塑料袋开口缓慢放入预先安置在渔池中的网箱内,待池内水温与袋内的一致,让池水与袋内的水逐渐混合,停10~20 min后再将鱼苗连水一起缓慢倒入箱内,借此调节水温差和鱼苗对袋内气压改变的适应,称为“缓苗”。如果开袋时发现鱼苗呈仰卧状态,这是二氧化碳中毒现象,只要经过缓苗,放入清水一段时间即可恢复。如果将鱼苗从袋中直接倾入池内,即使在放养时肉眼观察生活正常,下塘后也会发生死亡,即运输后死亡。因此,塑料袋运输鱼苗,入池前要特别细致操作。选择无风晴天的上午下塘,避免风天、雨天或夜间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