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苜蓿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做法及趋势
2.2制定优惠政策有力扶持紫花苜蓿产业发展
通过制定优惠产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扶持紫花苜蓿和草产业发展。200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和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意见》,从2003年5月1日起全区草原实行全面禁牧封育。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资金、物质、技术、项目、种子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引导苜蓿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自治区政府又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将紫花苜蓿优质牧草列为农业产业化建设体系。2003—2007年自治区政府累计安排优质牧草项目专项补助资金8 403.75万元,用于种草补贴,有力地推动了紫花苜蓿产业的大发展。
2.3以草原生态建设强势带动苜蓿产业
200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区范围禁牧封育,为建立天然草原禁牧封育政策长效机制,自治区实施“草畜产业”工程,每年整合安排专项资金5 000多万元,重点扶持发展草畜产业,帮助禁牧农牧民建设棚圈、改良畜种,补贴购置饲草加工机械,实施百万农民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广大农牧民种草养畜科技水平,培育壮大退牧还草工程后续产业。人工种草后续产业的培植壮大,促使宁夏畜牧业发展不但没有因禁牧而萎缩,而且增长方式由过去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粗放型经营向舍饲养殖、园区化集约型经营方向转变。运用市场经济的新机制,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在紫花苜蓿产业发展进程中,除了政府投资的情况下,还开辟了3条筹资投入渠道。一是以劳力作为替代资本,建立了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面对生态建设需要的巨额投资和民穷政贫的现实矛盾,宁夏自治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群众筹工酬劳的方式进行生态建设。二是强化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自治区政府每年从扶贫、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中挤出1 000万元无偿用于种草项目,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三是引进龙头企业和草产业专业合作社,培育苜蓿产业市场。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借助龙头企业的资金实力,做大基地,做强产业,带动发展以集中连片种植的乡村和种草大户,实行订单收购,增加农民收入。荣发农牧有限公司依托彭阳县全区百万亩优质紫花苜蓿种植基地的饲草优势,2008—2009年共收购苜蓿草4.9万t,兑付农民草款4 195万元,辐射8个乡镇56个行政村,使4 000多户农民户均收入近5 000元,其中部分农户收入过万元。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积极推行舍饲养殖,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补播改良工程、种子基地建设和优质饲草工程,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草原资源永续利用和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2003年以来,自治区还实施了“十万贫困户养羊工程”;开展了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试点工作,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变革草畜产业生产和饲养管理方式,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收入,使全区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畜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环境好起来的互动机制,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3发展趋势
宁夏紫花苜蓿产业目前已经具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需求型向产业经营型转变,由分户自养自给向种植基地化、养殖园区化、土地合作化的种、养、加一体化模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而且紫花苜蓿是全价饲料,尤其在草食家畜日粮中是不可替代的优质蛋白质饲草,是宁夏发展以清真牛羊肉品牌的草食家的硬性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今后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人工饲草地建设”和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宁夏讲话中指出的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精神,以第2轮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草原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紫花苜蓿产业建设力度,通过巩固和复壮更新紫花苜蓿草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种草效益,充分发挥宁夏自治区适宜优质苜蓿草产品开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增强立草为业意识,开发草产品加工,发展草产业经济,确保优质苜蓿草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草畜产业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格局,推进紫花苜蓿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和《宁夏“十二五”期间人工饲草地建设规划》,紫花苜蓿产业发展要坚持长远性建设与阶段性攻坚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4]。从2010年起,把退化苜蓿草地的复壮更新、巩固留床面积和逐年稳步扩大新增面积作为建设重点,到2015年末全区紫花苜蓿累计保留面积53.33万hm2,规划每年更新6.67万hm2,新增2.67万hm2。到2015年,更新面积达到38万hm2,占留床面积的67.9%,新增面积15.33万hm2,增长32.1%,年均增长5.3%。巩固、建设苜蓿种子基地0.4万hm2,年生产苜蓿种子1 800 t。在现有草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再培育扶持6个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累计达到14个。年加工、销售草产品50万t。每年增置中小型割草机500台,铡草机、粉碎机1万台(套),到2015年累计投放中小型割草机3 000台,铡草机、粉碎机5万台(套)。力争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优质种子基地建设,引进强势龙头企业,扶持农村草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规范草产业市场,推广应用苜蓿栽培新技术,推动全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紫花苜蓿草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宁夏草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参考文献
[1] 王连军,刘宇飞,霍延卫,等.榆阳区苜蓿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养殖技术顾问,2010(2):186-187.
[2] 杨茁萌,李胜利.中国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20):41-45.
[3] 邓芸.西部苜蓿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1):83-84.
[4] 王文宁,岳小红,杨文亮,等.关于西吉县发展紫花苜蓿产业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