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刘庆国 于兆兴 姜海燕

  摘要:解放思想,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势在必行。通过对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环境的分析,论述了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提出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环境;特点;建议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2010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继续解放思想,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今后5年内一直要讨论的话题。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要求“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更加凸显“三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意义[1]。这不仅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举措,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需求。现仅就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环境、特点、难点、重点等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1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环境
  进入21世纪,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2]。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难以适应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2.1特点
  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呈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高潮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仅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存在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差异性。
  2.2难点
  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3重点
  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加工成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建议
  3.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3.1.1转变观念。对农村的思想解放要有新认识。即淡化生产观念,树立市场观念,不能单调的谈农村经济建设便必须兴办经营基地,支持企业发展,农村公共工程、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也是转变观念的一部分。农村二、三产业比重低,处于自给型、低效型的状态,导致财政收入增量不足且很不稳定,城镇化水平低,二元结构明显,小城镇发展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的转换,大农业结构中林牧业比重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因此,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从3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一是以加工业为重实现“由农向工”转变,树立“工农结合”的思想,推进工业化进程;二是以科技为本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是以畜牧业为主实现“由种自养”转变;达到畜牧为主、种植为辅的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格局。
  3.1.2调整结构。一是以“农业立乡,牧业兴乡”为目标,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如膨润土开发,铁矿石的开采),加快发展地方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工业区内部以培育壮大酿造、建材等优势企业为主。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机制,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规模、质量、效益上有新突破,引导其向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三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扩经、增药,发展设施农业,在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大 力发展畜牧业。四是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抓好公路沿线的经济开发和中心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路城经济和小区经济,优化生产力布局。支持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讯、储运条件,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的集中和发展,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够有效地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能够为农村三产业提供载体,促进农村商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3]。
  3.1.3抓住特色。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市场意识,发展专用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使农产品实现优质化和专用化。例如发展特色果菜,巩固大棚产业链。大棚产业是实惠的致富项目,必须坚持产业调整、品种调新、合理安排品种布局;以畜牧业为经济增长点,做强做大这一产业迟不容缓。按照“小规模、大群体、高效益”的发展思路,走舍饲繁育的路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发展专业养殖和规模养殖,以适度的规模养殖户为重点,专业性大户为骨干,逐步实现联户,集中连片地发展养殖专业村,形成良性主动的产业循环体系[4]。
  3.1.4抓好基础。着力于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山河的治理,大面积的低产改造对于一家一户是难以承担的,并且建设的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是市场不能解决的。因此,只有国家介入,政策组织实施才能奏效,如果政府不出面解决,山河失修,势必灾害频繁,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时,一定要保持生态环境,将山河治理、农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尽量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