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区早春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控补救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张娟丽 高九思 张建林 闫玲玲

  摘要介绍了早春小麦的受冻症状,分析了豫西地区小麦早春冻害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和补救措施,以为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冻害;发生;预防;补救措施;豫西地区   
  在豫西地区每年4月上中旬经常发生倒春寒,此时小麦已进入返青拔节期,抵御0 ℃以下的低温能力已完全丧失,此期一旦发生霜冻,小麦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冻害。据调查,早播小麦比适播小麦受害重,单一施肥比配方施受害重。且受害程度主茎重于分蘖,低位分蘖重于高位分蘖。受害小麦一般减产10%~30%,重者达50%以上,严重者颗粒无收。
  1早春小麦冻害的症状
  小麦植株最上部一片叶叶脉尖端发白,无心叶,形成空蘖。一层层剥开叶鞘,从下往上,第2节嫩芽折叠,柔软无光。若第2节不再伸长,说明茎生长点已停止生长。幼穗穗轴绿白色,小穗乳白色,排列松弛,失水萎蔫,黄化后死亡。
  2早春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
  2.1小麦生理原因
  在4月上中旬,小麦先后完成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的发育,通过光照阶段后开始拔节,完全失去抗御0 ℃以下低温的能力,当寒潮来临时,夜间晴朗无风,地表层温度骤降到0 ℃以下,便会发生早春冻害[1]。发生早春冻害的麦田,叶片似开水浸泡过,经太阳光照射后便逐渐干枯。包在茎顶端的幼穗其分生细胞对低温反应比叶细胞敏感。幼穗受冻程度根据其发育进程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已进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拔节初期)的易受冻,幼穗萎缩变形,最后干枯;而处在二棱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冻后仍呈透明晶体状,未被冻死。小麦主茎和大分蘖发育进程快,小分蘖发育进程慢,这就是麦田中往往表现出主茎被冻死,分蘖未被冻死,或一个穗子部分受冻,以及适期播种的小麦比早播种的小麦冻害轻的原因。
  2.2气象因素
  豫西地区的三门峡市2006年4月11—12日天气突变,出现大风、降雨、降雪天气,平均气温较常年降低10~11 ℃,最低气温仅-0.9 ℃;2008年4月2—3日,突现降雪,大范围出现0 ℃以下天气,最低气温-2 ℃,严重发生区积雪达15~20 cm;2010年4月13—14日在灵宝市苏村、五亩、东村等山区乡镇和卢氏县麦区降雪达20~35 cm,极端最低温度仅为-2.8 ℃,大范围出现冻害现象。由于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小麦抵抗低温能力丧失的情况下,均出现中等以上冻害,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2.3栽培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播种过早,阶段发育提前的小麦受冻较重,适期播种的小麦冻害发生较轻。二是半冬性小麦品种冻害面积较大,冻害程度重;幼苗直立型冻害重,匍匐型冻害轻;冬性品种冻害轻。三是种植质量及播量影响冻害程度。整地质量差、播种量偏大、麦苗瘦弱的田块冻害发生重。 四是施肥量过大且氮肥一次性作基肥施用,肥嫩旺长的田块,冻害较重。五是冬前采取镇压等控旺措施,喷施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的田块防冻效果明显,冻害较轻,没采取控旺措施的田块冻害发生重,特别是冬前拔节的田块冻害普遍较重。
  3预防小麦春季冻害的技术措施
  3.1种植抗冻品种
  注意选用适合当地的抗寒小麦品种,春麦区可选用宁春24号、辽春10号、蒙麦30号等;冬麦区可选用冀麦38、40、41,晋麦51、52、53号,皖麦27、25号,鲁麦22、23、21号,豫麦38号,蜀万41号,贵丰1号,劲松49号,滇麦19号,渭麦8号,新冬18、19号,温麦6号,冀麦38、40、41号,华麦8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