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芦笋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5水分管理问题
  大多笋农只知道芦笋有耐旱、怕涝的特性,遇旱时不浇水,而不知道芦笋对水分的敏感程度较高,水分不足对芦笋的高产优质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如采笋期间遇干旱天气、土壤干燥,鳞芽分化和嫩茎抽发数量少且生长缓慢、易老化、散头率高,严重影响商品的产量和品质。但是,浇水要看天看地适时适量,浇后一定要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以防土壤表层板结。
  6间作套种问题
  作物间进行间作套种,实行立体高效栽培是提高土壤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因此,许多笋农在芦笋定植当年,为提高当年经济效益,在芦笋行间间作套种花生、白菜、萝卜等作物。但由于目前种植的芦笋品种,生长势强劲,发棵猛,定植当年就可长成蓬丛大株。一旦进行间作套种,就会给芦笋的浇水、施肥、中耕松土等田间管理带来不便,从而严重影响芦笋的生长发育。另外,套作蔬菜使田间病虫基数加大,极易造成病虫害突发;作物间生存竞争加剧,争肥、争光、争水等,严重制约芦笋根株发育,难以形成丰产的架子,造成成年期无法弥补的不利影响[4]。
  7植株调整问题
  为了防止笋田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株丛倒伏妨碍田间管理,要求在母茎株高长至1.5 m以上时实施摘心控旺长的措施。但是,笋农往往摘心偏早偏重,在芦笋植株株高70~80 cm时就进行打顶,地上部分总量不足,影响了干物质的生产、转移和积累。研究表明,芦笋嫩茎的产量和株丛地上茎的生育指数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而茎数、茎粗、茎高的乘积就是芦笋的生育指数。由于打顶过早,植株过矮,造成株丛枝叶过少,同化养分不足,株丛发育受到严重抑制,从而导致下一年嫩茎产量锐减,效益下降。
  8上下协调问题
  大多笋农为了延缓芦笋整个生育时期衰老期的到来,保证足够的叶面积系数(LAI),延长光合长度,提高光合强度等,往往十分重视芦笋地上有效茎枝的保护,进行叶面补肥、病虫害防治等。但是,不少人却忽视了地下根盘、鳞芽的保养。芦笋的根不仅是植株吸收土壤养分、水分的重要部分,而且是分化鳞芽继而形成商品(嫩茎)的重要器官。所以要根叶并养、上下共促,从而达到延长成园增效期、推迟衰老减效期的生产目标。
  9嫩茎采收问题
  由于芦笋是多年生宿根植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在每年的发育时期内,都要精心进行管理,为后面的丰产丰收奠定基础。但是笋农采笋管理的随意性比较大,市场行情涨时精心管理,市场行情跌时就无心或粗放管理;春季采笋见效时猛投入,超采超收,秋冬季积累、贮藏养分时松管理。最后造成芦笋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加速芦笋植株的衰亡。
  10病害防治问题
  目前芦笋茎枯病的发生比较普遍和严重,且较难防治,被当地笋农称之为“芦笋1号病”。笋农对病害的治理往往偏重于治,而轻视于防;偏重于化学药剂防治,而忽视生物制剂的控病以及综合防治与避病技术措施等,结果是盲目加大芦笋防治成本投入,导致部分田块减产减收,致使少部分田块绝产绝收甚至毁园。
  11参考文献
  [1] 彭栋.芦笋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农产品加工,2010(1):12-13.
  [2] 幸胜平,肖华志,冯健雄,等.浅论我国芦笋加工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89-92.
  [3] 刘金荣,徐淑霞,周青,等.芦笋生物学特征及栽培技[J].河南农业科学,2003(9):59.
  [4] 褚小军,乔勇.无公害芦笋的标准化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