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药害发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摘要分析了除草剂药害的种类及药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除草剂药害发生的措施以及发生药害后的补救措施,以为除草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除草剂;药害;种类;发生原因;防止措施
杂草常与农作物处于同一生境,与农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影响作物的生长,有些杂草还作为中间寄主传播病虫。除草剂主要是利用时差、位差及生理性等选择作用来防除杂草,化学除草省工省时,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欢迎。但化学除草剂不同于杀虫剂、杀菌剂,它的选择性强,主要通过抑制呼吸、光合作用干扰激素平衡、氨基酸、蛋白质合成等,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药害,影响作物的生长及农产品的品质,造成损失。因此,分析和了解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药害的种类
除草剂的药害可分为2种:第1种是由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引起的药害,称为隐性药害。药害症状在施药后短时间内不明显,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在低温条件下表现抑制作物生长,叶色浓绿,遇高温时徒长,造成贪青晚熟,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明显;通常表现在播后苗前除草剂和激素类除草剂。药害在新叶及生长点发生,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导致绝产。第2种是由触杀型除草剂引起的药害,称为显性药害。药害症状明显,容易辨认,常在高温条件下表现为作物叶片有灼烧斑点,叶枯焦,不传导,一般不影响作物生长,对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小;但在作物病害严重,或受不良环境影响时,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或施药过晚在高温条件下药害严重,有的难以恢复,或贪青晚熟而减产,在病害发生严重时也可造成绝产。
2药害发生原因
2.1土壤残留
土壤条件对除草剂的影响特别是对用作土壤处理的除草剂影响作用较大。土壤质地、有机质的含量直接影响土壤的吸附能力,有机质含量高、阳离子交换量大的土壤吸附力强,土壤水溶液中药剂的浓度低不易产生药害,反之,产生药害的可能性大;砂土的吸附能力小,粘土的吸附能力强,因而砂土易产生药害而粘土不易产生药害。一些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为持久的除草剂品种,若作物轮作体系协调不当,易对下茬敏感作物产生药害。在农田或非耕地(铁路、公路、库院等)使用某些水溶性较强、持效期较长的选择性、灭生性除草剂,随着降雨形成的径流进入敏感作物的田中,或随着排水带入灌渠,有时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作物受害。
2.2气温异常
气温剧变易引起除草剂药害,一方面,低温寒流,植物受到冻害,降低抗性,易发生药害;另一方面,高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加强,对药剂的触杀与吸收作用加快,来不及降解而引起药害。如在低温时使用丁草胺、莎稗磷、恶草酮、环庚草醚等酰胺类、有机磷类、环状亚胺类及部分其他有机杂环类除草剂;在高温时使用扑草净、西玛净等三氮苯类除草剂,均对水稻不安全[1]。
2.3雾滴飘移
风是引起除草剂雾滴飘移的主要原因。在施用除草剂时,雾滴向邻近地块飘散,若是敏感植物或在作物的敏感生育期,则易产生药害。如2,4-D丁酯、二甲四氯钠盐、麦草畏、氟乐灵、禾草特、异恶草酮等,在喷施过程中,由于形成的雾滴过小、温度过高、空气湿度过小、风力过大、光照过强,以及喷头位置距地面或叶面过高、液泵压力过大等,均易造成雾滴挥发与飘移,往往会对邻近的敏感作物及树木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2.4除草剂降解产生毒物
已发现在降解过程中能产生有毒物质的除草剂有杀草丹等。在水稻田施用未腐熟的稻草或未腐熟有机肥,致使淹在水下的土壤形成通气不良的状态,若将杀草丹施于这样的稻田,会降解成一种抑制水稻生长的脱氯禾草丹,引起水稻矮化、变形和变色,表现出与水稻黄花病毒病相似的症状。
2.5盲目混用与连用除草剂
除草剂混用,可以提高除草剂效果,扩大杀草谱,兼治病、虫、草,因而省工、省时、省成本。但如果盲目混用,不但无增效作用,反而会使药效降低,造成药害。有些除草剂根本不能混用,一是混合液中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二是一种除草剂或杀虫剂抑制另一种除草剂在作物体内的降解,如杂草焚与盖草能混用,杂草焚对盖草能产生抑制作用,而盖草能则对杂草焚产生增毒作用引起药害。若要混用,应严格按照说明或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混用。除草剂的连续使用,即在施用一种除草剂后紧接着施用其他除草剂或杀虫杀菌剂,2次间隔时间短,也易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