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生产概况及发展对策
作者:龙国 张绍荣 曹曦 王锦
摘要马铃薯作为粮食、大宗蔬菜、牲畜饲料和加工原料,在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分析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生产概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科研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毕节地区
AbstractAs food,staple vegetables,livestock feed and raw materials,potato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s in Bijie region.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problems of potato in Bijie area,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s potato industry.
Key wordspotato;research and production;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Bijie area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云贵高原台面与侧面的结合部,素有高寒山区之称。全区所辖9个县(市、区),总面积逾2.69万km2,总耕地面积36.5万hm2,其中70%以上耕地分布在海拔1 400 m以上,旱地占86%,以旱作农业为主体,区内年均温12.8 ℃,降雨量1 000 mm左右。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十分利于马铃薯栽培。地区内马铃薯播种面积居第1位,产量仅次于玉米占第2位,它是山区人民的主副食品和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料[1],在毕节地区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区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17.0万hm2左右,占全省播种面积的1/3以上,是贵州省马铃薯的主产区,是全国四大马铃薯产区之一。
毕节地区从东到西海拔高差大,受气温垂直变化的影响,可以明显分出3个不同的农业生态区,各生态区马铃薯的分布也不同。东部海拔1 400 m以下的地区,年均温15 ℃左右,无霜期250 d,年降雨量1 000 mm以上,热量条件较好,稻田比重大,旱地作物主要为玉米,马铃薯零星分布,种植面积小。中部海拔1 400~1 800 m地区,年均温13 ℃左右,无霜期235~250 d,年降雨量1 000 mm左右,稻田不多,旱地作物主要为玉米、马铃薯和小麦,马铃薯分布面积大。西部海拔1 800 m以上地区,年均温11 ℃左右,无霜期230 d左右,年降雨量900 mm左右,基本没有稻田,旱地作物主要为马铃薯和玉米,马铃薯分布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很大。特别是海拔2 000 m以上的威宁县,是典型的高原气候,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马铃薯生长茂盛、健壮,种薯质量好,历来都是贵州省和邻近省区的种源基地。
1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发展概况
毕节地区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早在清代乾隆时期就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但过去面积不大,且主要集中在西部高海拔地区,中部和东部地区只有零星种植。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有了大的发展。按其进程大致可分4个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是全区马铃薯大发展的第1个时期。这个时期,全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从1950年的1.4万hm2扩大到1969年的3.58万hm2,增长1.56倍,总产量从1.372万t(按1∶5折主粮,下同)增加到5.438万t,增长2.96倍,单产从982.1 kg/hm2提高到1 519.2 kg/hm2,增长54.69%。这20年的发展使该区马铃薯生产初具规模。
20世纪70—80年代是马铃薯第2个大发展的时期。这期间,全区开展了耕作栽培制度改革,在海拔1 800 m以下地区普遍实行马铃薯与玉米套作一年两熟的栽培制度,使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从1970年的3.88万hm2迅速扩大到1989年的10.48万hm2,增长l.70倍,总产从5.927万t增加到20.409万t,增长2.44倍,单产从1 528.80 kg/hm2提高到1 947.15 kg/hm2,增长27.36%,马铃薯生产在这个时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该区马铃薯生产进入了第3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全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从1990年的11.1万hm2扩大到1999年的15.3万hm2,增长37.84%,总产从21.036万t增加到46.218万t,增长119.71%,单产从1 895.85 kg/hm2提高到3 020.1 kg/hm2,增长59.30%。
进入21世纪以来,是第4个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生产,毕节地委、行署出台了《关于推进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将马铃薯作5个100亿工程来抓,地区农业局抽调专人成立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负责马铃薯工作。仅就脱毒马铃薯推广应用一项,2001—2008年8年时间,其面积由1.4 554 hm2发展到8.4 652 hm2,增长4.8倍。由于政府重视、科技支撑,全区马铃薯面积从2000年的15.53万hm2扩大到2008年的19.00万hm2,增长22.34%,总产从48.481万t增加到69.621万t,增长43.60%,单产从3 122.70 kg/hm2提高到3 663.93 kg/hm2,增长17.33%。
从毕节地区马铃薯生产发展的4个时期看,第1、第2个时期马铃薯的栽培面积都成倍增长,总产的增加首先是靠扩大种植面积,其次才是提高单产。20世纪90年代后的第3、第4个时期,由于政府重视、科技贡献率的提高,提高单产成为增加总产的因素。
2毕节地区马铃薯科研发展概况
第1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研究,一是收集整理地方品种,选择优良品种供生产上应用。50年代毕节农科所结合马铃薯生产调查,收集整理了100多个地方品种,经观察、鉴定和整理,选择了26个品种供生产上推广应用。其中河坝、毕节白花2个品种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品质好的特点,分别成为当时毕节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主栽品种。二是从省内外引进大量品种进行鉴定,筛选优良品种供生产上推广。这一时期从省内外科研院所引进的品种共153个,这些品种包括国内科研单位育成的新品种、省外的地方品种,也有苏联、匈牙利、波兰、德国和美国育成的外国品种,经试验鉴定,筛选出了10多个品种供生产上栽培应用。其中米拉mira(德友1号,东德品种)、疫不加(波兰1号、波兰品种)这2个品种农艺性状好、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群众喜欢,栽培面积大,成为毕节地区70年代以来的主栽品种。三是马铃薯防退保种研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退化原因,提出了秋播留种的防退保种措施。由于品种的更新和防退保种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毕节地区马铃薯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