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晓亮 时间:2015-01-02
   4抚育管理
  栽植后幼林每年松土除草2~3次。春季施有机肥15.0~22.5 t/hm2,并加适量草木灰或过磷酸钙225~300 kg/hm2,同时结合套种以改良土壤,促进幼树生长。截干整形在栽植后的当年秋末幼树落叶或翌年春季新芽萌动前,将离地面约10 cm处截干,对当年及以后高径生长有很大促进作用。截干处理3~5年,冬季进行整形修剪,促进主干生长。
  5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立枯病、根腐病、叶枯病和烂皮病等。立枯病危害幼苗,使幼苗茎基部变褐腐烂,收缩干枯,立即倒伏。根腐病危害幼苗,使幼苗根部皮层及侧根变褐腐烂,茎叶枯死。叶枯病危害叶部,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黑色斑点,后不断扩大,病斑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严重时枯死。剥皮再生后,可能发生烂皮病,新皮褐色斑块,状如烫伤泡,后成黑色烂皮,像海绵状。可用70%的五氯硝基苯进行苗床消毒;发病初期可选用可杀得、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退菌特等菌剂喷雾。剥皮后隔1 d用萘乙酸加赤霉素各10 mg/kg混用涂割;还可用刮除病斑并消毒;以p741菌液为主的生物防治。虫害主要有刺蛾幼虫,蚕食叶片和蛀食树干。可选用灭幼脲、敌敌畏等药剂防治。
  6采收与加工
  造林后10~15年才能剥皮。一般在4~6月树木生长旺盛期,树皮容易剥落。剥皮方法有2种,即部分剥皮和大面积环状剥皮。部分剥皮时,在树干离地面10~12 cm以上部位,交错地剥取树干周围面积1/4或1/3的树皮。环状剥皮时,在树干分枝处以下,浅剥1圈,再于树干离地面10 cm处,环剥1圈,不要损伤木质部,而后在两圈之间纵割1刀,沿纵割处用刀将树皮撬起,小心自上而下将皮撕下,迅速用薄膜包裹剥皮的部位,以免碰伤和污染剥面木质部。15 d后,表皮呈褐色时可去掉薄膜。一般每隔3~5年可剥皮1次。将剥下的树皮及时进行“发汗”处理,用沸水烫平。内皮相对,层层平叠,盖压平板,板上用重物压紧,周围用稻草或席等围盖闷7 d左右。内皮呈黑褐色或紫褐色时,取出晒干,刮去粗皮。杜仲皮按大小、厚薄分等级包装即成商品。
  7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第3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常用中药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 李林.浙南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