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治
作者:魏珂 杨红卫 崔晓萌 宁素军
摘要介绍了绿盲蝽在棉花上的发生特点,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期为绿盲蝽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盲蝽;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绿盲蝽为阳谷县棉盲蝽的优势种群,占棉盲蝽发生总量的80%~90%,近年来成为棉田主要害虫。2006年,虫量达12~35头/百株,最高达238头/百株,蕾被害率50%以上,棉株花叶率近100%,蕾、铃严重脱落,甚至形成无蕾铃株,发生面积4 000 hm2,产量损失5%~30%,对棉花产量及品质影响极大。
1特征特性
成虫体长5 mm,宽2.2 mm,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较短,向端部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有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余绿色。足黄绿色,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不超腹部末端,跗节3节,末端黑色。卵长1 mm,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超过第1腹节,2~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1]。
2生活习性
北方1年发生3~5代,以卵在棉花枯枝铃壳内或苜蓿、蓖麻茎杆、茬内、果树皮或断枝内及土中越冬。翌春3—4月旬均温高于10 ℃或连续5 d均温达11 ℃,相对湿度高于70%,卵开始孵化。第1~2代多生活在紫云英、苜蓿等绿肥田中。成虫寿命长,产卵期30~40 d,发生期不整齐。成虫飞行力强,喜食花蜜,羽化后6~7 d开始产卵。非越冬代卵多散产在嫩叶、茎、叶柄、叶脉、嫩蕾等组织内,外露黄色卵盖,卵期7~9 d。6月中旬棉花现蕾后迁入棉田,7月达高峰,8月下旬棉田花蕾渐少,便迁至其他寄主上为害蔬菜或果树。果树上以春、秋两季受害重[2-4]。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3发生特点
绿盲蝽寄主广泛,几乎可为害所有农作物及苗木[5]。在阳谷县1年发生5代,以卵在棉花枯枝、铃壳或苜蓿茎秆、苹果皮层、断枝残叶内及土中等场所越冬。3月下旬至4月初越冬卵孵化,5月初始见成 虫。第2~5代成虫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底出现。发生期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6月上中旬侵入棉田,8月下旬迁出。绿盲蝽对棉蕾趋性较强,喜欢温暖阴湿环境,白天潜伏,早晚多在棉株顶部为害幼芽、嫩叶、花蕾及幼铃。成虫可迁飞转移为害,喜欢在生长茂密的棉田产卵,卵多散产在幼嫩的组织内。产卵期30~40 d,卵期7~9 d。靠近越冬、早春寄主的棉田发生早,雨水较多的年份、灌溉条件好的棉田发生多,杂草丛生、种植密度大、含氮高、组织肥嫩的棉田受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