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学亮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以期为大棚黄瓜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棚;黄瓜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由于大棚具有高温、高湿及连茬种植的特性及独特越冬场所,给蔬菜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目前黄瓜主要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细菌性角斑病、叶枯病、黑星病等,现将其主要病害发生及防治分述如下。
  1黄瓜霜霉病
  1.1发生特点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北方)、“瘟病”和“痧斑”(南方)等,是各类温室和大棚黄瓜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早上尤为明显,反面似水渍状烫伤,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角形黄褐色斑,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但如连续遇到高温干燥天气,则霉层消失。该病菌为古巴假霜霉,是一种活体颗粒小的寄生真菌,冬春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来源于秋露地瓜秧和其他茬口或邻近的大棚温室栽培的黄瓜病秧以及来自苗床的带病苗,病苗潜伏期3~5 d,发病适宜温度16~22 ℃,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才大量产生孢子,且湿度越高产孢越多,叶面有水膜或露水持续3 h以上,更便于孢子囊萌发和侵入,遇到阴雨雪天,温度下降,湿度加大,发病严重。该病菌发生过程中有“两怕”:一怕“干燥”,通常晴天上午放风,可以降低棚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使叶片上不能形成水膜或水滴,不利于孢子囊萌发及侵入;二怕“干温”,棚温达45 ℃时不要通风,浇水后使其维持45 ℃达2 h后再慢慢放风,使棚温降到25 ℃时再闭棚,可杀灭病菌,有效控制病害发生[1]。
  1.2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津研系列及农大12、农大14等品种对霜霉病有一定的抗性,可因地制宜选用;栽培无病苗,改进栽培技术。育苗床同生产温室分开,减少苗期感病;加温苗床育苗,提高夜间温度;降低湿度,不结露,少生病;苗期拔除发病株;定植选地势高、平坦、易排易灌地块,地膜覆盖;定植后结瓜前控水,并改在晴天上午进行,以降低棚内湿度;适时中耕,提高地温;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及活性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叶面喷肥等提高植株抗性;通过调节大棚内温湿度防治霜霉病,具体做法:当太阳升起时,先放风1 h,排出因施肥及植物代谢过程中释放的废气,同时补充棚内二氧化碳,通风1 h后闭棚,使棚温上升到28~32 ℃,通过控制温度、降低湿度限制病菌的发生发展,但不能高于35 ℃,以免影响黄瓜的新陈代谢。中午开始放风,使温度下降至20~25 ℃,湿度降至70%以下,通风降湿控制病菌发展,夜间温度基本上适合病菌的发展,可以在日落前放风30~60 min,降低棚内湿度,叶片无水滴,霜霉病仍不能萌发侵染。如果棚外温度达12 ℃以上,则除了刮风下雨外,夜间也要通风放湿。在浇水方面,早期气温低时,上午浇水,后期温度高时,清晨温度低时浇水,浇水后立即闭棚,使温度提高至30~32 ℃,保持1 h,然后通风。大棚内铺无菌的秸秆。将秸秆切成10 cm左右,铺入行间沟内(即大行工作行),夜间收湿放热,白天放湿收热,调节棚内温湿度,还有防止土壤返盐、改良盐碱化的作用。以后,这些富含纤维素及各种营养元素的秸秆,施入土中作为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仅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而且能提高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傍晚时,在发病初期,用45%的百菌清烟雾剂3 kg/hm2,分成5份,放在棚前头(棚前湿度大,病菌集中,发病重,地势低,可挥发到后墙),从里往外依次排好,用香烟等暗火点燃,然后闭棚。发病前或刚发病时进行,隔7 d再熏1次,连续熏3~5次,可控制病害发展。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傍晚用喷粉器喷撒5%的百菌清粉尘剂,或5%的加瑞农粉尘剂15 kg/hm2,每7 d喷1次,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霜霉病。还可选用2~3种药剂混合喷雾,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乙磷铝500倍液,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倍液等。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混发时,可喷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玻铜·乙铝·锌(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霜霉病同白粉病混发时,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霜霉菌同炭疽病混发时,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加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2.1发生特点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易与霜霉病混淆。在生产中,这2种病也常常混发,给农户用药造成一定的误区。这种病主要侵染叶片和瓜条,偶然也可危害瓜蔓,幼苗期即可发病,危害叶片时,一般从低叶向上发展,叶反面呈水渍状多角形斑,但比霜霉病病斑小,危害大时,无黑色霉层,叶背面常可见病部有乳白色的粘液即细菌菌脓,早晨尤显,这种菌脓干燥后呈1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病斑,后期易干裂穿孔[2]。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该菌发病温度范围10~30 ℃,适温24~28 ℃,适宜相对湿度85%以上,大棚低温高湿有露水利于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有关。夜间饱和湿度大于6 h,病斑大且典型,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 h,病斑小,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当高温干燥条件下,可抑制该菌。
  2.2防治方法
  选用耐病品种,如津研2号、中农9号、春光2号等。不从病瓜上留种。种子消毒,瓜种用70 ℃恒温干热灭菌72 h,还可用100万U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 h,还可用40%的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 min,或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 min,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大棚注意通风降湿。可用50%DT 5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或78%科博500倍液,或20%绿乳铜5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或77%多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天达2116的800倍液+天达诺杀1 000倍液,或40万U青霉素钾盐对水稀释成5 0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8 d喷1次,连喷3~4次,铜制剂使用过多易引起药害,一般不超过3次。
  3黄瓜褐斑病(疤斑病)
  3.1发生特点
  主要危害中上部叶片,病斑初呈淡褐色后变黄褐色,近圆形,小斑点,病斑凹陷,叶正面有小突起,多数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或多边形,重者叶片干枯,变硬变脆。此病菌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在土中病残体上越冬,随气流雨水飞溅传播,在高温(25~27℃)高湿(叶片上有露水)及通气不良的条件下发病重。此病多发生在津春号品种上,温差大有利于发病。
  3.2防治方法
  加强通风散湿,调节好棚内温湿度;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未发病时,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加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福美双500倍液,或1.5%菌立灭500倍液,或65%的甲霜灵1 000倍液,78%波·锰锌(科博)可湿度性粉剂600倍液,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15 kg/hm2,每5~7 d喷1次,连喷2~3次(使用多菌灵,采收前10 d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