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廖静 刘振东 廖倩 时间:2015-01-02
  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2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三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四是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在我国出现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经过学术界的开拓研究、我国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全国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和生态富民家园计划,这在世界上都是最大规模的开创性工作,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为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对国际上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典型示范。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验交流会于2001年5月在西安召开。协会会员代表、农业部相关司局领导及新闻单位的代表等共116人出席了会议。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发扬成绩,开拓创新,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再上新台阶》的讲话。与会代表就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挑战与问题、对策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取得了预期结果。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于2001年11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召开,特设高新技术展区,其中生态农业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展区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展览并获得圆满成功。该展览的主题是“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展览从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建设现状、建设体系、典型模式及工程、建设成效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通过沙盘模型形象地展示了农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实例,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截至目前,全国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已达3 000多个,其中国家级试点县51个,省级试点县100多个,其中11个荣获“全球500佳”称号,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面积已达666.67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九五”期间51个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分别为8.2%、7.2%和6.8%,比项目开展前3年平均增长速度高4.7、4.5、3.3个百分点,并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1.5个百分点;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51个县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省柴灶普及率达72%,废气净化率、废水净化率、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等均有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和农业的抗灾能力大大改善[3-6]。另外,通过实施生态农业,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增加了收入。一些典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由于贴近百姓,具有多种功效,深受农民欢迎。比如将沼气池、猪舍、厕所和温室大棚组装配套的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既解决了沼气池越冬常年产气的难题,又促进了北方冬季的庭院经济发展。辽宁省的20多万模式户,冬季平均收入增加4 000~5 000元;南方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为纽带,带动果树、蔬菜、水稻栽培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得到大规模推广,形成了著名的“恭城模式”、“赣州猪-沼-果模式”等。目前,以这些模式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正在各地迅速发展,推进了农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大田生产无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