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贾刚民 王保勤 时间:2015-01-02
  摘要对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种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提出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种子产业的优势及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问题;优势;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依靠自身的科研、品种和人才优势,围绕自育核心品种,发展种子产业,涌现出了一批实力强、效益好的科技型种业公司,已发展成为我国种子产业中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1-4]。然而,面对我国种子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国有种子公司改制、民营种子公司成立,特别是具有资金、技术和营销等多种优势的国外种子公司的加入,使种子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种子生产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创名牌,以促进种子产业化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已成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新问题。
  1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1种子市场发育不规范,缺乏管理和保护
  由于我国的种子市场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有效的市场管理,科研成果进入市场,马上就被仿制、偷窃,许多科研新品种,特别是常规品种在品种审定之前的各种试验中就已开始流失,农业科研单位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研究的成果却难以得到补偿,不能形成“科研-开发-科研”的良性循环,阻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
  1.2事企不分,产权不明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被划分为非营利型科研机构和营利型科研企业两部分,原来隶属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开发服务部等小型科技企业转制为农业科技种业公司,实际上是将种子产业链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科研育种事业单位,不具法人资格;另一部分是从事种子经营的种业企业,冠以二级法人,而且企业、事业资产占有、使用互有交叉,研究所用于产业化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没有清产核资,部分企业注册资金名不符实,造成企业管理不成体系,经营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者责、权、利不明确。
  1.3人员体制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落后
  科技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占用了科研单位人员的编制,以科研事业人员的身份从事种子营销工作,从而导致科研育种单位人员受编制局限进入难,科研人员短缺,后继乏人;而对企业的管理往往套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在选人、用人、工资分配、晋职、晋升、福利上完全等同于事业单位,没有体现企业特点。此外,从事科技开发经营的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对现有的政策法规也知之甚少。因此,在种子经营活动中,往往是短期行为,缺乏长远规划和经营策略。
  1.4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收入分配不公平
  从事科研的研究人员与搞创收的开发人员在利益分配上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培育良种的育种家的收入还不如种业企业一般职工奖金收入。这种非正常现象严重挫伤了育种家们为种业企业提供成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科技企业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奖励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依然存在,不能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
  1.5传统观念严重,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差
  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影响,一些科研人员对市场经济接受较慢,意识上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认为科研单位主要任务是搞科研,以成果报奖、写论文、评职称为目的;认为搞科研稳、风险小,不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加之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科研人员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试验地材料的研究,忽视了对市场的调查了解,一些科研成果不能完全符合市场需求,造成科研与市场脱节。
  2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种子产业的优势
  2.1人才优势
  农业科研单位具有较长的育种历史,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单位,拥有大量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以及种子科研开发领域的拔尖人才与学科带头人,是新品种开发的优势群体,是快出成果、出品种的力量源泉[5]。经过长期发展,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已拥有一批既具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良种开发经验,又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例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有工程院院士1人,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中原学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4人。在职的700名科技人员当中,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102人、硕士170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2人、副高203人、中级185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0%以上。这些人才涵盖了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作物栽培、动物营养及农产品加工利用等专业,有利于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速度,这是一般种业公司无法比拟的。
  2.2种质资源优势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过程中,收集、鉴定、创新了大量特型、特用型品种资源,为选育出适合生产实际应用的新品种奠定了基础[6]。对这些资源从性状遗传、选择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方法,成功地进行了属、种间杂交,使育种技术由过去的品种间杂交进入到了生物技术育种、远缘杂交、单倍体育种、组织培养、轮回选择、大集团混合选择等多种育种手段相结合,加快了品种更新速度。育种目标已由原来的高产育种转向了优质、高产、多抗性综合的新品种选育。
  2.3科技优势
  农业科研单位不仅具有种子科研开发方面的人才优势,而且具有先进的技术、优越的实验条件,例如具有电镜室、分子遗传实验室、细胞工程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胚胎工程实验室等现代化的高科技实验室,拥有先进的育种手段,宏观上能进行最先进的杂交组配、航天育种,微观上能进行分子水平的转基因开发。此外,还拥有先进的种子检验、检侧设备各与仪器,这是多数种子公司不具备的。
  2.4科研成果优势
  品种选育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的重点,几乎每年都有许多新品种问世,这些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极大的增产增收作用,也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种子产业的最关健的物质基础。例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小麦品种郑麦9023、棉花品种春矮早等品种对我国的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今一批新育成的优良品种如郑麦336、郑单136、郑单22、豫杂35等正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
  2.5信誉优势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技术力量雄厚,科技人员治学态度严谨、质量意识强,在长期的科技兴农中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种业开发多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主,生产经营的种子质量可靠,因此“农业科研单位”的牌子在农民心中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信任,为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信息网络优势
  农业科研单位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功能先进的电子网络阅览室,能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农业科技资料,及时了解到有关科技动态、技术信息和最新科技成果。而且农业科研单位每年都承担国家、省区域试验,是重要的中间试验基地。通过区试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到全省乃至全国最新品种的信息,对好的品种可及时引进试种推广。同时,科研单位自己的品种也可通过区试扩大知名度,建立纵横网络,有利于新品种的推广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