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民收入增加趋缓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农丕确 时间:2015-01-02
  摘要在新时期,我国农民增收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分析了当前农民收入增加趋缓的原因,提出了新时期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趋缓;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可支配收入实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不断改善。不过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趋缓的发展趋势[1-2]。又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人民总体收入较低,而占全国人口近70 %的农民收入水平更低,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地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更重大的意义[3-5]。要从根本上确解当前的困境,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加,必须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保障农民的平等权,创新产业结构制度,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1当前农民收入增加趋缓的原因
  1.1农民负担仍然过重
  由于农村公共资源的稀缺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落后,我国广大农民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税费等方面在内的负担非常沉重。比如在免除农业税之前,我国农民负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税;二是乡镇统筹费,即教育附加费、乡村道路建设、民兵训练、计划生育和社会优抚;三是村提留,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四是杂费和罚金,即向各级政府的各种机构交纳的费用。在农民负担中,最严重的是各种“乱集资、乱摊派”。据统计,这类负担大约在1 500亿元以上;加上农业税,农民的负担大约在2 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农村人均多支出260亿元,而城市居民中除了高收入者需要缴纳所得税外,工薪阶层的工资收入就是可支配收入,没有税收负担和其他负担。
  农民负担日益沉重的原因也是值得深思的。首先,县、乡2级政府以及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明确自身的职责,财权和事权没能有机协调,使得他们“办了一些不该办的事情,花了一些不该花的钱”,这些费用最终都基本上转嫁到了农民的头上。其次,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这就是所谓农民“养了一些不该养的人”,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再次,基层政权组织吃喝风严重,不规范行政,为了能填补经费缺口而“收了一些不该收的钱”。
  1.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我国的经济改革大多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的,而是以一种局部的、试错的方式进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采取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以及城乡区别对待,这样,农村居民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如2004—2009年,中共中央连续出台了6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6个“一号文件”形成了新时期加强农业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这个目标,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从“多予、少取、放活”、“两减免、二补贴”到全面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农民收入增加并不明显,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民收入来自务农的比重持续下降。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失衡,已经越来越严重地阻滞了社会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地方的地方政府服务职能上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做法也影响了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1.3农村地区三大产业发展失衡
  在工业发展方面,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总的来说,整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乡镇工业基础还很薄弱。一些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方式、国家政策等,企业效益不高,难以做大做强,集聚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有限。此外,农村第三产业不发达,难以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后劲不足,发展缓慢,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大。
  1.4作为劳动者的农民致富能力较弱
  一是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致使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事物较慢。多数农民感觉市场信息难鉴别,项目难选准,技术难掌握。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虽然文化程度稍高,但多数人没有一技之长,在工业、建筑业、餐饮业等行业从事脏、累、危工作,收入并不高。二是市场意识淡薄。多数农民思想观念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市场意识,小农思想依然存在。多数的农户存在保温饱的思想,过着“栽田度日,喂猪过年”的日子。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户存在小富即安思想。他们赚钱后首先是修屋建房,其后就“存死钱、死存钱”,不愿进行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