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连作田水稻生理性青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梅荣 时间:2015-01-02

                    作者:王友如 徐玉芳 纪效艳

  摘要总结了稻麦连作田水稻生理性青枯病的症状表现及在淮安市的发生状况;从土地、栽培措施、品种特性、天气变化和植株根系生长、养分均衡、水分运转、抗逆性等方面分析了青枯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稻青枯病;发病原因;控制对策
  
  水稻青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江苏稻麦连作区流行发生,病害主要发生危害期在水稻灌浆期,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1病害发生情况
  1.1病害症状
  水稻生理性青枯病症状表现为:水稻灌浆期的植株突然失水青枯,病株叶片内卷萎蔫,呈失水状,青灰色,无病斑;茎秆基部干瘪收缩,植株倒伏;谷壳青灰色,成为秕谷;根系发黄变黑。常常在1~2 d内突然大面积成片发生,青枯死亡为整穴突然死亡,田内成块状发生。可以区别于虫害的单茎蘖黄枯、死亡,区别于病理性病害的渐进式死亡[1]。
  1.2发生特点
  病害表现为急性型、突发性,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遇气温骤变,易引发病害,田间成片发生,病害症状及损失程度根据发生早迟有轻重之分,表现症状后难以恢复。
  1.3危害损失
  水稻青枯病在灌浆期发生,病害危害主要发生在水稻产量形成期,对产量影响较大,使水稻倒伏,灌浆时间缩短,提前成熟,一般发病越早,损失越大。从穗粒结构看,发病植株主要表现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田间考查:发生典型青枯病植株结实率为74.2%,比健株下降19.3%;青枯病植株千粒重26.4 g,比健株减轻2.5 g,下降8.4%。一般发病田块减产10%~20%,严重田块可减产30%以上。
  2病害发生原因
  2.1稻麦长期连作,受土壤连作障碍效应影响
  楚州区耕作方式以稻麦连作为主,多年实施大面积免耕播种小麦,简易轻型浅耕栽培水稻。由于长期推广免少耕技术,导致水稻耕作层浅,使土壤板结,透气性差,保肥保水能力下降,同时长期稻麦连作,作物生长产生连作效应,使土壤形成连作障碍,产生对水稻生长不利的生态环境。
  2.2有机肥施用少,土壤肥力下降
  农田有机肥投入量逐年减少,农村农家积造有机肥普遍减少,田间仅少量施用工业化生产的有机复合肥,农民不注意用地养地和培肥地力。少数田块氮、磷、钾复合肥施用量也偏少,氮肥施用量偏高,致使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供肥能力下降,使水稻易发生早衰现象。
  2.3水稻轻型栽培模式,水稻根系着生浅
  20世纪从90年代初大面积推广抛秧、直播等简易轻型栽培技术,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益,播期推迟可以避开灰飞虱生源,控制、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但这种栽培方式缺点是水稻根系发生在土壤表面,根系着生于土壤浅层,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后期,使水稻抗逆性差,分布在浅层根系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在遇到气温急剧变化时,根系吸水能力差,易于发生水稻生理性青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