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蜗牛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学海 轩广武 李瑞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蜗牛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特点,分析了蜗牛的发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蜗牛大发生的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对策,以为农田蜗牛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蜗牛;生活习性;发生特点;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3.8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8-0183-02
  
  蜗牛属腹足纲柄眼目巴蜗牛科软体动物,是旱作农田重要的致灾性有害生物之一。以前主要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地区发生,近几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也较为严重,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持续加重。自2006年以来,枣庄市蜗牛危害呈不断加重趋势,对农业生态造成很大破坏,使农田作物减产。据调查,枣庄地区发生危害的蜗牛主要有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Benson)和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similaris Ferussac)。笔者结合实际综述了最近几年枣庄地区蜗牛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情况。
  1形态特征
  贝壳中等大小,壳质坚固。灰巴蜗牛呈圆球型,壳高18~21 mm,宽20~23 mm,有5.5~6.0个螺层,顶部几个螺层增长缓慢,略膨胀,体螺层急剧增长膨大;壳面黄褐色或琥珀色,常分布暗色不规则斑点,并且有细致而稠密的生长线和螺纹;壳顶尖,缝合线深,壳口呈椭圆形,口缘完整,略外折,锋利、易碎。轴缘在脐口处外折,略遮盖脐孔,脐孔狭小,呈缝隙状。个体大小,颜色变异较大。卵为圆球形,白色。同型巴蜗牛壳质厚,呈扁球形,壳高11.5~12.5 mm,宽15~17 mm,有5~6个螺层,顶部几个螺层增长缓慢,略膨胀,螺旋部低矮,体螺层增长迅速、膨大;壳顶钝,缝合线深,壳面呈黄褐色至灰褐色,有稠密而细致的生长线。体螺层周缘或缝合线处常有一条暗褐色带,有些个体无。壳口呈马蹄形,口缘锋利,轴缘外折,遮盖部分脐孔。脐孔小而深,呈洞穴状。个体间形态变异较大。卵圆球形,直径2 mm,乳白色有光泽,渐变淡黄色,近孵化时为土黄色。
  2生活习性
  据田间系统调查资料显示,灰巴蜗牛和同型巴蜗牛在枣庄地区一年发生1代。两者都以成贝或幼贝在豆类、蔬菜、棉花、玉米、麦类等作物根部,以及砖块、烂草堆和疏松的土壤下越冬;翌年3月当气温回升到10~15 ℃时开始活动,先在豆类、麦类及油菜等夏熟作物上为害。蜗牛成贝于4月中旬开始交配产卵,5月底6月初为产卵高峰,气温偏低或多雨年份的产卵期可延迟到7月;蜗牛幼贝从5月上中旬起陆续孵化。成、幼贝于4月下旬后逐渐转移至棉花苗床、地膜棉、直播棉、移栽棉、春播大豆和直播玉米等秋熟作物上为害。
  蜗牛性喜潮湿,阴雨天气可全天为害,晴天早晚活动取食,白天潜伏或栖息在作物叶片反面与作物根部的土缝中。在7、8月的盛夏干旱季节,蜗牛钻入土中,并且封闭壳口,不吃不动,蛰伏越夏;在此期间若环境条件适宜,蜗牛亦会伺机活动。进入9月前后当气温逐步下降到20~25 ℃时,蜗牛再次复出活动,并且进行交配产卵和繁殖后代。晚大豆、玉米和蔬菜等作物深受其害,严重的能被吃光叶片和幼荚(铃),仅剩秃杆,造成很大的损失。蜗牛持续活动到11月底至12月初气温下降到10 ℃以下时,才以成、幼贝体进入越冬场所越冬。
  经多年观察初步认为,在枣庄地区灰巴蜗牛和同型巴蜗牛在露地环境条件,多于4月上旬开始活动为害,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潜伏越冬,7、8、9月是为害盛期。2种蜗牛多在晴天傍晚至清晨活动,取食为害。
  3发生特点
  3.1寄主多,食性杂
  蜗牛觅食范围非常广泛,取食的寄主种类有58科200多种。杂食性与偏食性并存,尤其喜食多汁鲜嫩的植物组织,小麦、玉米、棉花、烟草、蔬菜及各类作物营养生长期(如苗期),常受害严重。成贝食量较大,边吃边排泄粪便,具有暴食性,往往1~2个晚上就能将1颗蔬菜幼苗吃光。蜗牛还具有很强的忍耐性,冬季冬眠,旱季休眠。蜗牛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黏液封住壳口,当外壳损害致残时,亦能分泌某些物质进行修复。
  3.2气候条件
  蜗牛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气温在15~25 ℃,阴天及细雨天,其活动频繁,为害较重。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强光刺激敏感。生活于潮湿草丛、田埂、作物根际土块和土缝中,常在多雨季节形成高峰期,气温10 ℃以下或35 ℃以上,干旱少雨不利于蜗牛发生。
  3.3局域性发生明显
  根据近年调查可知,一般地势低洼的地块,多年种植的老蔬菜地,常发地块,靠近水沟、渠、河的地块或者大量使用未腐熟作物秸秆的田块发生重。在枣庄地区则主要分布在滕州滨湖、峄城萝藤山间荒洼地、山亭周村水库和薛城内涝地区。
  3.4种群数量多,繁殖率高,寿命长
  蜗牛为雌雄同体,既可以异体受精,也可以自体受精。任何一个个体均可以产卵,受孕10 d后,双方均可产卵,8 d后卵即可孵化出小蜗牛。1个成贝1次可产卵50~60粒,而且产卵集中,成堆产卵于一处,幼贝孵化时也比较整齐。蜗牛的寿命一般在2~3年,这也是其数量多、危害严重的一个原因。
  3.5生活隐蔽,药剂防治困难
  蜗牛越夏和越冬时躲在土缝里,春秋天为害时,昼伏夜出,白天多潜伏不动,只有在夜间才出来取食,同时由于蜗牛属于软体动物,杀虫剂对其防治效果极差。
  4发生原因分析
  4.1气候条件适宜
  近几年来,枣庄地区降水偏多,田间湿度大,利于成贝取食。2008年6—8月降水量为480~590 mm,较常年偏多,局部地区有雨涝灾害,台儿庄出现暴雨。2009年3—5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多,7—8月的降水量为430~510 mm,也较常年偏多,这样的气候条件对蜗牛活动及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4.2生态环境和种植结构的变化利于其发生危害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田间农事活动减少,部分田块耕作粗放,免耕及化学除草技术普遍应用,田间一般留有较高的麦茬,杂草得不到及时清除,植株残体久置田间地头,为蜗牛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场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面积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连作棉田和套种油菜的棉田蜗牛发生更是严重。
  4.3农民对蜗牛缺乏足够的认识
  蜗牛最近几年开始在枣庄地区发生并逐渐加重,农民对蜗牛的危害不够重视,普遍缺乏防治知识,因此不能抓住防治适期进行有效防治。
  4.4天敌数量极少
  天敌少、自然控制能力弱,有利于蜗牛的发生。蜗牛的主要天敌有老鼠、蟾蜍、蛇、刺猬、蜥蜴、步行虫等。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最近几年的田间调查发现蜗牛的天敌很少。
  4.5水利设施改善
  近几年,枣庄地区修建了很多的水库、灌溉水渠,部分地块中还设有喷水龙头,为蜗牛随灌溉水进入田间提供了有利条件。
  4.6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加快了有害生物的蔓延
  蜗牛成、幼贝及卵附着在作物秸秆或残体上,通过长距离的运输而被广泛传播,加速了其蔓延速度。
  5综合防治措施
  5.1农业防治
  一是经常清洁田块,及时中耕,破坏蜗牛的栖息地和产卵场所,减少虫源。二是秋冬深翻地,把卵和越冬成虫翻至地表,晒死、冻死或被天敌取食。在蜗牛发生严重的地块,冬春季和秋季翻耕土地的时候留一小块杂草地,引诱蜗牛,然后集中消灭。三是彻底及时清除田间、畦面的杂草和作物残体。四是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