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1-02
根据各地不同地生态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主推品种与搭配品种的合理布局,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制定退出机制,逐步消除品种多、乱、杂现象。每年夏收和秋收前组织农业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推广部门各进行1次夏秋作物的现场观摩,认真评估,选出主推品种,确定退役品种,取消品种使用终身制,使品种数量在生产上保持合理水平的动态平衡。
2.3增加投入,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新品种多点大面积示范工作,并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种子管理部门的新品种示范推广职能。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新品种进行大规模多点示范,做到县有中心示范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这样,可使新品种零距离展示在农民面前,使农民对新品种有及时而准确的认识,从而增强示范效果,为下一步推广打好基础。
2.4强化推广方式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实践证明,新品种示范展示为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用户提供了直观评价新品种的平台,是加快新品种推广的有效途径。目前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今后,在新品种推广中要不断创新机制和方法,在抓好粮食作物示范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瓜果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示范展示,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的宣传推广,对农机的宣传要突出品种效应,把农技、农机、种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示范。要让真实可靠的种子信息进村入户,科技入户重点应该是种植高效作物的农户,这些农户更注重投入产出比,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技术。
2.5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其农技推广职能
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是最基层的农技推广部门,是新品种推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要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增拨人员经费,吸收农技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彻底改变目前乡(镇)农技中心人员不足、技术老化、经费偏少的现状,以进一步强化其基层推广职能,使新品种推广形成网络,让农民尽快用上适合本生态区域的优质、高产、高效品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2.6对新品种增加补贴
良种补贴是国家一项重大的支农惠农政策,其目的有3个:一是推广良种,增加单产,提高产量,促进高效农业发展;二是改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由于政府对新品种实行授权生产经营,使拥有新品种权的企业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从而提高了育种者的积极性。针对新品种价格偏高的问题,政府可在原有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在新品种开始推广的最初1~2年再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以相对降低专利品种的价格,逐渐消除农民对种价高不愿增加投资的心理,一旦农民对新品种有了充分的认识便可自然接受,从而使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
2.7充分利用种田大户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农技推广部门应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与有代表性的种田大户建立联系,对其进行有关新品种、新种法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使他们对新品种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从而积极使用新品种,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3参考文献
[1] 曹蓝海,吕富棠.我市玉米新品种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种子科技,2010(2):18-19.
[2] 杨大勇.当前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1-12.
[3] 杨冬华.农业新品种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下半月,2009(12):59.
[4] 赵玉山.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推广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J].科学种养,2010(2):4-6.
下一篇:粮食流通体制下的粮食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