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组合川优12号在五夫镇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总结了川优12号在五夫镇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川优12号;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福建武夷山;五夫镇
川优12号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川香29A和恢复系南恢12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2007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于2006—2008年在五夫镇进行试种和示范,经3年示范种植,该组合可在武夷山市单双混作区和山区、半山区作中稻大面积推广。
1产量表现
2006年在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村试种2 100 m2,平均产量9 487.5 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23.8%,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单季在五夫镇五一村进行三重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8 734.5 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5%,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单季在武夷山市五夫、田尾、溪尾等3个村进行大面积示范种植,共计9.2 hm2,平均产量8 421.0 kg/hm2,其中五夫村试种2.8 hm2,实割干谷26 397 kg,折合产量9 427.5 kg/hm2,溪尾村试种1.4 hm2,实割干谷12 776.4 kg/hm2,折合产量9 126.0 kg/hm2。该组合在五夫镇种植表现高产、稳产性好,米质优,抗性强,增产潜力大。
2特征特性
该组合株型集散适中,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分蘖力较强,熟期转色好,耐肥抗倒,品质较优,适应性广。在3年试验、试种中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株高114 cm,主茎总叶片17~18片,一般有效穗数235万穗/hm2,穗长25.6 cm,每穗总粒数175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40粒以上,结实率87%以上,千粒重28.5 g左右。该组合属于基本营养型,在武夷山市五夫镇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2~145 d,比汕优63迟熟3~5 d。经3年试验、试种,田间未发现叶瘟和穗瘟,纹枯病较轻,有零星纹枯病。该组合苗期较耐寒,耐肥抗倒,抽穗期耐高温,抗性明显比同类田块种植的汕优63抗病性强。该组合米质外观透明,垩白小,米饭柔软有韧性,适口性好,较受广大种植户的喜爱。根据福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测定:糙米率80.1%,精米率72.8%,整精米率64.5%,粒长6.7 mm,垩白率59.0%,垩白度8.6%,透明度2级,碱消值6.2级,胶稠度68.0 mm、直链淀粉含量21.4%、蛋白质含量8.3%。
3栽培技术
3.1培育壮秧
在武夷山五夫镇作中稻栽培最佳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秧田播种量为180 kg/hm2,大田用种量为15 kg/hm2。秧田要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叶一心期早施断奶肥,三叶期增施促蘖肥,移栽前3~4 d巧施送嫁肥,以培育多蘖适龄壮秧。插秧前进行1次病虫害防治,做到带药下田,主要防治苗瘟、稻蓟马和黑尾叶蝉(预防普矮病)等病虫害[1]。秧田水管上做到播种时半沟水,出苗后寸水育秧。移栽秧龄25~30 d,最长不超过35 d,叶片清秀无病斑,以带2~3个蘖的扁蒲秧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