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维 时间:2015-01-02
  摘要阐述了优质两系杂交稻组合培杂双七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灌水、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培杂双七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培杂双七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利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所中心选育的优质抗病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出的优质常规稻品系孖七占(七加占×七青占)测配而成,集优质、丰产、抗病一体的较理想两系杂交稻组合[1],该组合已由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兴宁地区于2001年引进试种,2002—2003年培杂双七生产技术示范体系被列入首批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在广东兴宁实施示范项目面积600 hm2,取得圆满成功。该项目经广东省农业厅、科技厅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北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进行验收,产量达9.23 t/hm2,2005—2006年在永和镇推广种植700 hm2,产量达8.52 t/hm2;2002—2009年在兴宁地区推广种植面积为76 420 hm2,实现增产增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特征特性
  培杂双七是集丰产稳定、优质、抗病于一体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在兴宁种植表现,早造中熟,全生育期130~132 d,晚造中熟,全生育期112~114 d,分蘖力强,株型紧凑,穗大、粒多、粒小,丰产性好,千粒重在17.8~19.0 g,高产产量达9.23 t/hm2,一般产量可达7.58 t/hm2。该组合耐肥抗倒,后期熟色好,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病和细条病。在示范片区均未发现稻瘟病。米质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分析,糙米率81.2%,精米率73.3%,整精米率69.8%,蛋白质含量11.1%,透明度0.33,胶稠度31 mm,直链淀粉含量22.4%,脂肪含量2.98%,米粒长宽比为2.8,其外观品质达特二级。
  2高产栽培技木
  2.1培育壮秧
  为确保播种时间、播种质量和秧苗素质,为大面积平衡生长打下基础,采取集中连片的播种育秧方法。播种期以早造抽穗期能避过“龙舟水”和晚造抽穗期能避过“寒露风”为主要依据,同时按抛秧移植最适秧龄3.5叶左右[2],早造一般需要20~25 d和晚造需要10~15 d来安排播种期。根据该组合粒小、粒轻的特点,在保证基本苗足量的前提下,一般早造用种量18.75~21.00 kg/hm2,晚造17.25~21.00 kg/hm2为宜。进行种子消毒,浸种时用强氯精450~500倍液浸种4~5 h,之后用清水洗干净再浸种8 h(浸种过程要换水洗种2~3次),种子起水后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播种。整好秧地,均匀播种。放入营养土后刮平秧盘上泥浆,以防串根,播种后应泼少量泥浆和轻压种埋芽。早造必须盖尼龙网防寒,晚造覆盖干稻草或矮的尼龙棚3 d,以防雨水冲刷。晚造秧田注意在播种前用3%的米乐尔200 g混细砂1.25 kg撒施在秧盘中防治稻瘿蚊,一叶一针期使用多效唑促进秧苗矮壮[3]。早造育秧应掌握天气状况,采取冷头浸种、冷尾催芽、回暖天气播种等一套防寒育秧技术。培杂双七分蘖力强,容纳有效穗数较多,抛75万~90万根/hm2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