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土壤实习报告(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伍复胜 时间:2010-07-11

藏经殿附近的土壤剖面处于阳坡,阳光照射强,温度较高,有利于脱硅富铝化过程的发生,铁游离程度比山地准黄壤高,土壤粘粒矿物组成中以11型高岭石占优势。其成土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由坡向主导,植被为生长茂密的箭竹灌丛,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风化体的残积坡积物。

A层土壤偏黑,腐殖质较少,较疏松,根系较多。B层土壤黄色,淀积层基本上没有腐殖质,云母含量高,有滚石等侵入体,紧实粘土,有铁游离,但没有看到铁胶膜和网纹, 故铁游离没有山地红壤那么明显,没有山地红壤一点点的红色,不过铁游离程度比准黄壤大。BC层土壤呈黄色,比B层颜色浅一些,非母质色,有铁铝化过程,但程度不深,云母多,21型矿物,片状,亮晶晶,可能是受母质影响,此处的母质是二云母花岗岩,所以上层土壤中含有大量云母。

2.4山地准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200米地区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混有落叶树种,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植被久已破坏,只在寺庙附近残存成片常绿阔叶林,大部分地区为箭竹、映山红和美丽胡枝子灌丛,母质主要为花岗岩风化物。典型剖面位于观日台附近,海拔1200米,其剖面性态如下

A淋溶层020厘米

枯枝落叶层很厚,多年生树木根系和草本根系非常多,根系交织在一起

B淀积层20厘米以下

根较少

山地准黄壤有黄壤的性质,但偏棕色,说明铁的游离度比黄壤低,山地准黄壤和山地黄壤都是铁游离出来,但形成铁的氧化物不一样。山地准黄壤是铁硅铝土纲,硅还没有完全分离,戳后手上有比较多的云母片残留,说明硅酸盐矿物的风化程度不够,有比较多的硅酸盐矿物残留。

土壤剖面处于阴坡,阳光照射少,温度较低,而海拔高,降水量大,弱脱硅富铝化作用有利于21型的水化云母存在,并且使得土壤中含有相当量游离铁,呈现黄红色。剖面枯枝落叶层很厚,腐殖质层也比较厚,由于热量不足,铁的游离和风化都没有红壤高,这里的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多脉青冈和石栎等,林下灌木有美丽新姜子、绿叶甘姜和尖叶山茶等,植物成为很重要的成土要素。

2.5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祝融峰、白石峰和芙蓉峰等高峰的顶部,面积不大

植被为禾本科草甸群落,以芒草和野古草为主,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风化残积物。山地草甸土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受冷暖季节影响明显,生物积累过程旺盛,生成较厚的腐殖质层,而心土层发育不明显。典型剖面在飞花亭下,海拔1260米左右,其剖面性态如下

A淋溶层022厘米

黑色,但腐殖质含量并不高,应该是有机质侵入蒙脱石的层间结构

B淀积层2280厘米

有一定根系

C母质层

没有挖到,偶尔有一些破碎的母质,可能是侵入体,外来石块混在其中

 

地点

飞花亭

日期

2008.05.27

天气

海拔

1260米左右

土壤命名

山地草甸土

气候

年平均温度

13

地形

地貌类型

高原

 

年降雨量

2251毫米

部位

山顶

 

无霜期

 

坡度

 

 

冰冻期

 

坡向

阴坡

 

特殊气候

 

坡型

 

 

植被

类型

草甸植被

母质

松散母质

残积物

 

优势种

禾本科植物

母岩

花岗岩

 

覆盖度

 

风化度

半风化

 

山地草甸土又称为均腐土,其与森林土的主要区别在于草甸土的腐殖质层厚,而且是逐渐递减到B层,没有陡减现象,森林土的腐殖质大多聚集在A层,有陡减现象。由于森林土的腐殖质主要来源于枯枝落叶,而草本有机质年增长量和枯死量都相当高,在草甸植被下,易于进行嫌气分解而聚积腐殖质,从而导致草甸土和森林土有差别。

从土壤剖面图可以看到草甸土的腐殖质分布均匀,A层均呈黑色,但其实腐殖质含量并不高,实验证明山地草甸土腐殖质含量在2%以内,应该是因为这里土壤的矿物成分主要是蒙脱石。蒙脱石是21型矿物,其膨胀层间距离大,有机质会进入间隙中,成为浸染作用。

由于这里人为干扰明显减少,植被逐渐恢复,因此腐殖质层较厚,壤土性质比山下红壤明显,整个土壤剖面根系较多。A层土壤呈均匀黑色,为均腐土,但腐殖质含量低于2%,虽然没有挖到C层,但从理论上来说,母质层风化程度较山地红壤要小,说明随海拔升高土壤风化作用减弱。这里的植被除了天然草甸以外,还有人工种植的乔木和灌丛,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2.6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山间谷地,其发育和剖面性态与种植和所处地形等有关

3.衡山土壤垂直分布

衡山土壤的垂直分布与生物气候和成土母质有密切关系,海拔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这里发育着铁铝土纲和湿润铁铝土亚纲的红壤,其主要成土过程为红壤化,土壤具明显的铁铝特征。由于人类干扰,植被久已破坏,生物富集作用不明显,植被逆向演替,由常绿阔叶林―次生马尾松林―灌丛―草坡,土壤演变为森林红壤―生草红壤―侵蚀红壤。

海拔650~950米地区,雨量增加,植被茂盛,湿度较大,这里土壤发育以黄壤化为主,形成常湿润铁铝土亚纲的黄壤,在衡山西北部较为明显,东南部不明显,尤其在本垂直带的下部常与山地红壤交错分布或复区分布。

海拔900~1200米地区,气候温凉湿润,在寺庙附近尚分布有小面积阔叶林,或生长美丽胡枝子、映山红和箭竹灌丛等。土壤发育程度和强度较弱,仍处于铁硅铝阶段,其发育方向与山地黄壤类似,但由于温度差别,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及阳离子交换量等与山地黄壤形成了差异,形成铁硅铝土纲常湿润铁硅铝土亚纲的准黄壤。

山地顶部,气候湿冷,风大,树木难以生长,植被以草甸群落为主,土壤发育草甸过程明显。按照土壤发育程度及土壤剖面形态与化学性质特点,其发育尚处于硅铝化阶段,尽管硅铝率稍低,但排除三水铝石直接自斜长石风化的影响,应归为硅铝土纲常湿润硅铝土亚纲的腐棕土,即草甸土。因此,衡山土壤类型分布有一定规律,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红壤及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准黄壤―山地草甸土。

衡山土壤垂直分布图(高冠民,窦秀英. 衡山之土壤[J]. 土壤通报,196511):35.

4.衡山山地准黄壤问题的争论

高冠民[5]根据土壤盐基高度不饱和与pH低,否认衡山存在山地准黄壤,而将衡山土壤从下到上划分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以及山地草甸土。曾维琪[4]认为南天门附近的土壤剖面以高岭石和三水铝石为主,夹有一定数量的水云母,不仅与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表层常有蒙脱石的川贵山地准黄壤有显著不同,而且与以水云母、蛭石和高岭石为特征的地带性准黄壤也有很大差别,反而更加接近普遍含有较多三水铝石的山地黄壤。

我们在藏经殿附近确实观察到了山地准黄壤,可能是各自研究的土壤剖面不同,我认为是发生学分类过分强调生物气候条件,对土壤的性质特征缺乏严格的划分标准,尤其是缺乏严格的诊断土层和诊断特性指标。通过我们这次实习考察,衡山土壤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红壤及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准黄壤和山地草甸土。

[1] 彭世良,吴甫成. 衡山土壤酸化研究[J]. 土壤通报,2004355):599603.

[2] 吴甫成,方小敏. 衡山土壤之研究[J]. 土壤学报,2001383):256264.

[3] 吴甫成,丁纪祥,周涛. 衡山土壤腐殖质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学报,1997201):8590.

[4] 曾维琪,殷细宽. 衡山土壤的粘粒矿物[J]. 土壤学报,1986233):243249.

[5] 高冠民,窦秀英. 衡山之土壤[J]. 土壤通报,1965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