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利用教学情境提高实现有效教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妍 时间:2014-10-15
  在“小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模仿中央电台“童声卡拉ok”的评分录像,电视画面呈现了8名评委打分的结果,主持人画外音:2号选手的得分是9.60分,9.35分,9.60分,9.70分,9.65分,9.30分,9.80分,9.70分。去掉一个最高分9.80分,去掉一个最低分9.30分,2号选手的最后得分为:9.60分。把小数的读写方法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结合在同一个情景之中,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寓教于乐,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当然在同一节课内,不适宜创设太多的情境,否则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4、要避免创设学习情境走入误区。
  (1)啼笑皆非式情境。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5和6的认识时,课件出示小朋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草坪上活动的场景,很是吸引小朋友,老师本想通过它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到有5个的物体和6个的物体。但是,受画面背景的影响,加上老师问的问题过大:“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都开始畅所欲言:我看到了小朋友在捉蝴蝶,我看到了草坪上有好多漂亮的花……十几分钟过去了,学生始终不能说出老师需要的答案,都扯些跟本课内容无关的内容。最后,老师只好引导学生说:“看一看画面上有几朵花啊?几棵树啊?……。
        冷静地想一想,在数学课堂里像这样故弄玄虚,创设与知识的逻辑结构没有关系的情境难道没有吗?这种情境不用也罢,去掉为妙。踏踏实实上本位的数学课,让孩子学扎扎实实的数学基本知识。
  (2)单纯性情境。
        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两步应用题》的时候,老师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虽然讲得绘声绘色。我发现孩子们不仅无动于衷,甚至有的同学还抱怨“又是童话世界王国……”。这种单纯性的情境在低段课堂比较常见。随着学生年龄增加,对童话的兴趣逐步减弱,若一而再,再而三地创设同一种情境,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便产生的一点兴趣也只能昙花一现。这种情境,适合年龄小的孩子,但是也不宜滥用,偶尔为之。
        总之,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使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来设计。
  
[参考文献]
[1]孙书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 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8,(06) :159
[2]周勇. 小学数学教学导入管见[J]. 小学教学参考, 2008,(15)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