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彰显学生个性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15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时,计算88×125, 当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把88 拆成(80+8) 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老师启发、点拨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 经过思考有几位同学展示了自己的答案为:11×125=8×125×11=1000×11=11000,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88 拆成8×11, 那么原式=8×11×125, 再利用乘法交换律把8 与125 相乘, 得到整千的数, 即8×125=1000, 再把1000×11=11000。这位同学一说完,出现了很多惊讶的声音:“这种方法更简便,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原来还有更好的方法,以后我要多动脑子,多思考。”“原来一道题目还不止一种解法呢!”……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总复习的这一道应用题:一只蝴蝶0.5 时飞行3.9 千米,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这只蝴蝶的2.4 倍。这只蜜蜂每时飞行多少千米?时,很多学生能按一般步骤分析出,要求出蜜蜂的速度就必须要求出蝴蝶的速度,于是他们熟练地运用公式:速度= 路程÷ 时间。我开始巡堂,我发现第四组的一位男同学并没有动笔,于是我走过去批评他。我说: “你看,大家都在做了,你为什么不动手?”这位男同学说:“我已经做完了。”我一看他列的式子,心里吃了一惊:3.9×2 =7.8( 千米),7.8×2.4 = 18.24( 千米),这样的方法我自己都没有思考过。在评讲时我让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蝴蝶在0.5 时飞行3.9 千米,而一小时里有2 个0.5 小时,也就是说蝴蝶在一小时就飞行了2 个3.9 千米,也就是求出了蝴蝶每小时的速度,而题目告诉我们蜜蜂每小时的速度是蝴蝶每小时的速度的2.4,所以用蝴蝶每小时的速度乘以2.4倍,就是蜜蜂的速度了。声音刚落,掌声即起,同学们是由衷地敬佩,我再次表扬他:“这个解题方法很独特!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你是同学们的榜样!老师希望你能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教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复习“几何图形面积”时,可以联系“比例尺”的知识,设计这样一道题:“一条红领巾底边长是84 厘米,底边上的高是28 厘米,按1 :14 画在图纸上。学生通过算、量、画,掌握了几何图形面积与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针对自己制作的成果发表看法,这样的复习不是单纯的复习某一项知识,而是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在操作中对数学产生兴趣,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复习的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广大教师有这种培养意识,持之以恒,他日必定能培养出新世纪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有创新的能力,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意义,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