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设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楠 时间:2014-10-15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 我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前提。数感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学生头脑中必须有了数感, 才会运用数学, 才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才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 建立数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 明确地描述了有关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够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学生数感的建立, 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把数感的培养渗透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培养学生的数感。
        1. 在数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
        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 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 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 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 感受数的意义, 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建立数感。”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现实的着眼点。
        2. 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学生对运算方法的判断, 运算结果的估计, 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 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 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这些都是培养数感的需要。
        3. 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计算。简单地重复操练是无意义的行为, 不仅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严重的是学生从中根本就没有弄懂为什么要计算。一个问题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 重要的是能使学生选择出合适的方法来解决。
        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用一张边长20 厘米的正方形纸,裁剪粘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不考虑损耗及接缝)。要使它的容积大于550 立方厘米,请问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它的容积又是多少?”
        这题集数量关系、空间观念、实际应用等数学问题于一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得到不同的解决,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会得到有效的训练,创新意识也能从中得到体现。
        我请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因为要使这个纸盒子的容积要大于550 立方厘米,考虑到高是整数,则有:
        解法一、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3 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 - 3×2 = 14(厘米),高为3 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4×14×3 = 588(立方厘米)。
        解法二、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4 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 - 4×2 = 12(厘米),高为4 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2×12×4 = 576(立方厘米)。
        如果考虑到高是小数,则还有无数个答案,如果考虑将剪去的四个小正方形再进行分割后再进行粘贴,则还可得到其它的答案。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 培养了数感。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应用意识, 是学生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内驱力, 没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学习数学就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应用, 应使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这样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 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
        知识源于实践, 更运用于实践。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有助于学生真切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我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按比例分配”问题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按一定比例把药粉和水配制成药水,了解药水配制的方法及用途;试一试用沙子、石子、水泥配制混凝土。这样,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