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设计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15
3. 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有价值的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题方案。例如四年级的《参观果园》, 我注意设计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 自己寻求乘车方案。五年级的《绿化校园》, 我则让学生根据实地测量, 对学校的绿化地带的形状进行分割, 运用自己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来计算学校的绿化面积。例如进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游览,我设计了《游览中的数学问题》,针对游览中的路线设计,乘车方案购买门票等问题,让步学生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应用意识的增强更能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 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 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杜威强调“做中学”, 这是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根据的, 教师适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现实情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数学, 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将知识“数学化”的程。
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我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例要画出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我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我再出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看谁能最先发现?”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索,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或直尺)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数学教学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 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 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精心设计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 充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个圆柱形水池,用一根长6 米的竹竿竖直地插入水池中,在竹竿与水面的交接处注上记号后取出,然后将竹竿倒过来,依照上述方法再做一次。如果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整个竹竿长度的1/6,那么,水池中水深多少米?”
学生在解这道题时,往往只注意一种情况,即只注意两次测量记号间不潮湿的情况,这时候水池的深度即为:(6 -6×1/6)÷2 = 2.5(米),对于另一种情况两次测量记号间潮湿的情况却忽略了。为了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我用二只形状大小完全一致圆柱形容器,但圆柱形容器内放的水不同,让学生按照题目中的要求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测量,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还应该注意到中一种情况,即两次测量号间潮湿了,这时我再让学生解答,学生很快就想到了这个水池的水深还有另一种可能:(6+ 6×1/6)÷2 = 3.5(米)。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加深了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可以改变 “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并可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上一篇:“新”课标下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练习
下一篇:转换分析问题加强数学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