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浅谈数学分析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贾永亮 时间:2014-10-15
        在多年的数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明白:单纯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化教育”转变,这是新时代的要求。而学校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不再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应该是智能型的人才。
        因此,我认为,教育学生除了从数学思想上、教育观念上转变之外,还需要花大力气研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提高,新的课程改革才有价值、有意义。
        无论是数形结合、抽象思维还是空间观念,“分析法”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如果你遇到题目时不会分析,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那么,你想给出正确答案就很困难。
        一、由因索果式分析法
        这类题目,往往注重题设部分——给你什么样的条件,你只要根据条件分析,每一个条件下,你将会得到一些相关的结论,最后需要证明的结论将一目了然。
        例如:(08年中考第12题)如图,⊙O的直径AB与弦AC的夹角为30°,切线CD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D,若⊙O的半径为3,则CD的长为( )。
        A、6  B、6 3  C、3  D、3 3   
        分析:方法一、根据已知条件,我们不难发现,因为AB是直径,所以我们联想到直径的特点: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那么我们不妨连接BC,这样就出现了Rt△ABC。又因为∠A等于30°,半径为3,所以AB=6, BC=3, AC=3 3,∠ABC=60°。而CD又是⊙O的切线,所以∠DCB是弦切角,它等于∠A=30°, 因此∠D=30°,故CD=AC=3 3,所以答案是D。
        方法二:由条件CD是⊙O切线,我们也会联想到:如果连接OC,那么OC⊥CD,此时我们不难发现∠COD=60°,∠D=30°,OC=3,所以CD可求。
        从例题中,我们应该感受到,分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如果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话,对于任何数学题,他们都能进行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宽与延伸。 
这也正是我们新课标下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我们天天提倡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吗?
        就目前新课标而言,“数学与生活链接”已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例如:(08年中考第20题)如图所示,秋千链子的长度为3m,静止时的秋千踏板(大小忽略不计)距地面0.5m。秋千向两边摆动时,若最大摆角(摆角指秋千链子与铅垂线的夹角)为53°,则秋千踏板与地面的距离大约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