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15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情境 创设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进而获得感悟。而内在动力的产生和积极情感的形成源于教师适宜的教学情境设置,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课堂上巧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例如升国旗时,小明站在操场上离国旗20m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顶端时,小明看国旗视线的仰角为42°,若小明双眼离地面1.6m你能帮助小明求出旗杆AB的长度吗?(精确到0.01)升国旗是同学们每周都会遇到的生活事例,它蕴涵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恐怕同学们是没有想到的,此问题情境的出现能很快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在旧知识不能解决时进行设问,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联想和探索新知。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求一元二次方程x2-3x+8=0的两根与两根之积。(2)不解方程,求此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之积。
对于问题(1),学生容易想到先解方程,求出两根后,再求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对于问题(2),学生则不知所措,为了寻找答案,学生的欲望被激发,思维即处于积极状态,对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有助于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激活课堂。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课前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细棒,试着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把最短的一根折去一部分,再试,再折去一部分,再试……在实验中,学生必然会发现最短的小棒已不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及时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一定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巧设质疑,创设情境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每个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问题,构造认识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在“四边形”的复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
如图,已知CP平分∠ACB,PE∥BC,PF∥AC 求证PC,EF互相垂直平分。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数量比较分析
下一篇:小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