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红娟 时间:2014-10-15
        课标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反映了我们义务教育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新课改以来,我们学习过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我们在不断地摸索着新课程下的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自主、合作、探究中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活,教师在教学的定位就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这样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数学情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知识背景
        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生活的“外来物”,而是现实的生活背景常常为数学的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因此在情境的引入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既要有人文内涵,又要突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无理数》的引入是由简单的动手活动开始的,有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同时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
        2.a只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3.a可能是以2为分母的分数吗?可能是以3为分母的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4.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探索,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是有理数的数。在a的平方等于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在《三角形的边》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4cm、5cm、7cm、8cm、10cm、12cm、15cm、17cm的小木棒,提出问题:你能用手中的小木棒组成怎样的三角形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呢?通过学生简单的动手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同时小组内还互相交流、探讨,探讨中学生会发现有的能组成三角形、有的不能组成三角形,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从而引入了新课。另外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依照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要创造性地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索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一课时,我提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三个不同的三角形,提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是180度?让学生通过平移、剪、拼、测量来说明。 
         
        此过程中学生的剪法不同,拼法不同,映射了他们的思考思路不同,对应着的解题方法也就不同,从此有了好多的辅助线的做法,学生也体会到了实际到抽象的转化,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掌握火候转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