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度和量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15
第一,要把握好“度”。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避免头脑中闪现出一个问题时,不加斟酌,就脱口而出,这往往会造成无效提问。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七年级第一章的正负数时有下列提问:
教师: 2是正数吗? 学生: 是.
教师: -3是负数吗? 学生: 是.
教师: 2是负数吗? 学生: 不是.
教师: -3是正数吗? 学生: 不是.
以上对提问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问,并不能实现规定的教学目标。因为这样的提问,属于简单的、不和谐的问题,学生可以不思考就能立即回答。
而提问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容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同时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问题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地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第二,要把握好“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或对问题作出反映上。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学生对每节内容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想使你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对思维的训练对每节内容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一节好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问题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教师应根据数学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九年级二次函数中“最大面积是多少”时,出现这样一道题目:
下一篇:“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