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评价艺术 促进学生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15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灵活多样,不搞一刀切。因为一刀切的评价方法,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会使学生,特别是“差生”丧失自信,不求进取。因此,在评价时,教师要依据心理学动机理论原理,对学生实施“双因素”评价法,即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两个因素同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标准对于正确的可评为“优”,对于有错误,但在正确率、解题方法、书写等方面比上次有进步的尽管认知因素评不上优,而情感因素可评为优,这样不但对学生认知情况给予了反馈,还对学生努力程度给予了肯定,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和进取心。另外,教师在数学作业或试卷批改时除了用“√”“╳”来判断正误外,还可把评语引入批改中,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方法太好了、可要仔细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即使少数同学作业或考试质量不高,也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明显”“看到你的进步老师十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对于“差生”的课堂练习,也可采用分步骤评价法,有一处对就用“√”,因为过多的“╳”容易使他们获得自卑和逆反情绪。
五、改变考题内容和形式,走近愉悦考试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往的数学教学评价以考试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评价方式单一、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加以改进。
(1)试卷内容。一张试卷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模仿、记忆转变成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建立起“数学模型”,学会“做数学”。设置选做题也是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面对自我评价的考题前有选择权利,也让不同的学生展示出自己不同的学习状态,体现个性化学习。比如:6道体现不同层次的考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4道,另外2道也可以做,做对可以给学生附加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这一理念得到体现,让学生有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
(2)试题形式。试题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文字式的、可以是图画式的、可以是表格式的、也可以是情景式的,以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一个问题等等。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让学生在一种比较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考试。
(3)增加考卷的人文性。考卷上除了丰富多彩的题型外,还要把刻板的题目要求换成“亲近学生、充满情感”的语言。如计算题的要求是“争当优秀会计师”,把判断题换成“火眼金睛,我来当名小法官”,图形题的要求是“动手又动脑,我会更聪明”等等,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被这种激励的语言包围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须在试卷上印有诸如“友情提醒,别忘了检查哟!”、“相信自己是最棒”、“加油,成功在向你招手”,在附加题处写上“想试试自己聪明吗?那就挑战一下自己吧!”通过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扫除了原来考卷“一本正经”面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激活了学生思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轰轰烈烈的实施阶段,作为在课程改革中起杠杆作用的教学质量评价已引起各地教育科研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一线教师,更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评价观念,尽快树立科学的评价观,让评价更自然、更得当、更有效,让评价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