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习方式的改变越来越予以关注。如今听课时常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这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然而究竟什么是自主学习?课堂上又如何实施自主学习?新课标要求让过程成为目标,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提供“观察、探索、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而发散思维正是“尽快联想,尽多作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思路的确定进行发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及时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扫除造成思维僵化的障碍,是培养学生思维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析。
        【例1】求证:  
        证法1:(运用二倍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2:由tanθ(逆用半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3:(运用万能公式统一函数种类)设tanθ=t,
        证法4:(由正切半角公式,利用合分比性质)
        证法5:(分析法)
        要证原式成立,只需证                  ;
        只需证(1-cos2θ+sin2θ)sin2θ
=(1-cos2θ)(1+cos2θ+sin2θ);
        即证(1-cos2θ)sin2θ+sin22θ
=(1-cos2θ)sin2θ+(1-cos2θ)(1+cos2θ);
        即证sin22θ=(1-cos2θ)(1+cos2θ)。
        上式显然成立,以上过程步步可逆,原式得证。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二、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其他变式结论进行发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矛盾是推动思维的动力。问题设计得科学艺术,能激起学生的动机、开阔学生的思路、诱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设疑要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和关心的事物入手,提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认知心理。
        【例2】已知:sinα+sinβ= (1),cosα+cosβ= (2),由此可得到哪些结论?
        让学生进行探索,然后相互讨论研究,各抒己见。
        想法一:(1)2+(2)2可得cos(α-β)=-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想法二:(1)×(2),再和差化积:sin(α+β)[cos(α-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