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思维定势负迁移现象与对策
思维定势,是指由定向思维所造成的思维的趋向性或专注性状态①。思维定势是客观存在的。当它发生正迁移作用时,能够迅速联想和使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当它发生负迁移作用时,就会表现出思维僵化、呆板等封闭性,不能从多角度、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走入误区,阻碍问题的解决。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辩证地看待数学思维定势。积极发挥思维定势的正迁移作用,克服定势的负迁移作用。
一、数学思维定势负迁移表现形式及成因浅析
数学思维活动是由数学关系、心理关系、社会条件等诸方面整合成的一个关联系统,数学思维的运演就是整个关联系统的动态前进过程②。思维的智力品质与思维方式决定着思维的质量,因此,数学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形成,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与学生个体的思维智力品质和思维方式有关系。
1、生搬硬套数学定理、公式等。
这些错误的出现是因为学生没能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没有考虑一些数学的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只是生搬硬套。这种生搬硬套是思维肤浅的体现。
2、思维狭隘,先入为主。
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的韦特墨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其一是让学生用6根火柴搭成4个正三角形。许多学生的思维总停留在平面上,当然搭不成。如果学生能够从平面这个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便很容易搭成了。
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正是由于先入为主,不能从多角度看问题。
(解答时由于没有考虑根的判别式的成立条件,实际上,还要考虑m-1≠0。)
又如:甲乙两人同时从学校出发,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70米,1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受“相遇问题”的定势影响,学生只从“相背而行”思考得出(60+70)×10=1300(米)这一结论。
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思维狭隘,受到束缚,不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二、避免思维定势负迁移发生的教学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法,尽量避免思维定势负迁移作用的发生,这有助于学生的顺利学习。教学实践中,我通常采用下列的方法。
1、揭示本质,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有些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其本质内涵,很容易造成定势负迁移作用的发生。为了让学生正确、全面、透彻地理解知识,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定理或者是公式时,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记忆,要让学生从理解知识出发,深入知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