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生成的实践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15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因为3,6,9,18都是3的倍数,而8不是,所以当然选8了。”
这个答案和我预设的一模一样,我很满意。但是这时有学生举手了。
“老师,我可以对刚才的题目谈一点自己的不同看法吗?”我选了3为答案。“
“我觉得其他4个数,它们都是合数,而3是素数。”
对啊,这不也是一种规律吗?连我都没有想到。也许是受这位学生的启发,有学生说18也可以作为答案,因为只有18是一个两位数。
学生在以“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的过程中,他们把枯燥的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引领。
2、以促进“过程生成”为目的的“师生交互反馈”
“师生交互反馈”是伴随“有向开放”而生的一个步骤,它可以是在“有向开放”基本完成后的继续,“师生交互反馈”不仅可以激活各种新资源,而且可以初步筛选和提升已有资源的质量。
【案例呈现】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学生上“射线”时,当学生已经了解了射线的特征后,教师让学生举例。老师:我们可以把太阳光或者手电筒射出的光线看作是射线。一生马上举手:那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光线总被东西挡住了。我认为头发是射线。这样的意外出现后,该教师巧妙的回答了一句话,让全场听课老师惊讶后又感叹。该教师说:那我们来假设一下,假如你的每一根头发都是笔直地生长,在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这位教师用幽默的两个假设就搞定了这次教学意外的生成,也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真是巧妙之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管是“手电筒,太阳光”还是“头发”,都是课堂上学生自然生成的动态资源,是学生在聆听数学后思维想像的成果,老师不能轻易否定。更何况数学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当意外不期而至时,教师不要拘泥于预设,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的需求,把握好契机并及时进行师生反馈,将它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深切的感悟到,数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生成在于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积极引导,源于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作出有创意的教学调整。我们只有把握时机,精心呵护好教学中不断闪现的生成性资源,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以拓展,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诗意盎然。
上一篇:关于概率论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加权平均数”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