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迁移规律 强化学生思维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15
水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200平方厘米,减少到现在只有1200-202=800平方厘米。揭示以上两题的共同因素,迁移就自然地形成了。1200×10÷(1200-202)=15(厘米) 这样的迁移使学生感到自然,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运用,选择正确地教法,帮助学生对于基本原理的理解,达到越来越高的概括程度。
促进正迁移,概括化迁移理论告诉我们,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因素,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引起迁移的关键是学生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原理。这提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利用正迁移,不仅要善于发现学习内容中存在的共同因素,而且更要善于对这些因素进行加工,即把它们概括成一般原理和原则,并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深刻地理解。例如在教学比例知识这一章节中,为了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在思维训练课中,先安排以下两题的练习:①一物体在AB直路上做了一次往返运动,去时用8分钟,回来时用10分钟。往返时间的比8:10=4:5 往返的速度的比为5:4②两物体在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35米,乙每分行28米,5分钟相遇。甲乙的速度比35:28=5:4 相遇时甲乙的路程比(35×5):(28×5)=5:4 通过计算,使学生掌握了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是成正比例,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正反比例意义)进行了抽象和概括,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解决以下新问题。③加工一批零件,单独做3天完成,乙独做要4天完成,两人同时加工到完成任务时,甲已做了96个零件,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由于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很高的概括程度,因此解决以上问题并不难,由于甲乙两人的工作时间相同,工作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例。甲乙的工作效率比是4:3,所以甲乙的工作量的比是4:396÷4×(4+3)=168(个) 从以上例是证明,学生理解原有的概念的概括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了知识的正迁移。
“为迁移而教”是课堂教学的高级境界。由此出发,教师应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结合具体学科领域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地创设和利用教育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
上一篇:优化课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