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数学兴趣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得到主动发展呢?新课标指出:数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经过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即: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激发学习兴趣、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问题情境、探索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多变情境等。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从根本上讲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没有问题数学就失去了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出现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向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头脑活动起来,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分,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分。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5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
        又如,讲“圆的基本性质”一节时,为了引出圆的定义,教师可出示多媒体画面,在一公路上行驶的有自行车、手推车、汽车。接着提问让同学们思考讨论:(1)这些车的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2)圆形在滚动中为什么没有高低现象:(3)你会画圆吗?围绕上述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十足,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问题很快得到解答,教师随后结合画图给出圆的定义,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探求圆的性质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二、 探索情境的创设
        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