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应用题解题技巧探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15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弥补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
由于受办学条件、学校经费、学生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和家庭为学生创设的户外社会实践活动也非常有限,尤其对生产、生活、科技及社会经贸活动的知识知之甚少, 缺少这些知识经验的第一体验, 所以遇到背景鲜活的应用问题, 显得比较茫然, 信心不是很足,对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审视比较模糊, 成为解决问题的一大障碍.
例4 已知5台A型机器一天的产品装满8箱后还剩4个,7台B型机器一天的产品装满11箱后还剩1个,每台A型机器比B型机器一天多生产1个产品,求每箱有多少个产品。
由于学生没有从事过车间的生产劳动,也很少见识过这种实践劳动, 对这项劳动中的两种型号机器和零件影像模糊而抽像, 以致很难找到问题中蕴涵的等量关系,造成解答的困难.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片断或截取一些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切实感受机器生产零件的情况,这样既可以把抽象的应用题具体化,又能提高学生学这类问题的兴趣。当学生在面对这类问题时,脑中能清晰地浮现实际生产的情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加强把数学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的教学与练习,提高学生的转化能力
应用题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翻译”问题是难点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本着循序渐进,分散难点的原则处理好这个问题的教学。
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前一个单元中已有列代数式的练习,这些练习无疑是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与练习,除了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外,还有另外几个好处:1.降低知识层次推进的坡度,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能及时跟上;2.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条有理的思维习惯。所以,这方面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我在实际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练习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教会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运用一些辅助的方法,如线段图示法、表格法等等
随着所学知识的难度的增加,我们教学中通常会有意识地教学生如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化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去解决,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手段去解决等等。那么,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辅助方法呢?
除了端正学生的解题习惯外,我认为,会不会应用辅助方法是技能、是能力。因此,重要的是要利用例题和练习多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题目的图示或表格,并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书面形式反映题目的图示或表格。
实际上,综合一下上述第四、五点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数学语言互化问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突破口。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数学式子)、图形语言。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是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必经之路。因而,数学应用题中的文字语言只有“翻译”为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后,方能建成数学模型来解决。上面第四点涉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转化,第五点讨论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表格)→符号语言的转化。概括地说,就是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就七年级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来说,其数学模型单一而明确——方程)。
上一篇:谈谈高考数学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