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建模教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15
1.高中数学建模定义及过程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
由以上建模过程可知,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可以把学生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适当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了解数学妙用的同时,更能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是深入理解数学概念领悟数学应用思想的有效途径.
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①模型准备
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建模目的,搜集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弄清对象的特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
②模型假设
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 使问题的主要特征凸现出来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
③模型建立
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知识来描述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构造各个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
④模型分析
利用获取的数据信息,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各种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对模型的所有参数进行数据分析.
⑤模型检验
对所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准确性和稳定性分析,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若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并进行解释.再次修改假设,重复建模过程,不断完善,以更好的为实际所应用.
3.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三个案例及分析
①方程或不等式模型
对于实际应用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目标函数,然后运用解(证)不等式的方法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其中要特别注意蕴涵的制约关系,一旦忽视,将出现解答不完整.此种应用问题属于不等式模型.
例1: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千米/时,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 v(千米/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
(Ⅰ)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千米/时)的函数,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
(Ⅱ)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
分析:几个变量(运输成本、速度、固定部分)有相互的关联,抽象出其中的函数关系,并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读题)由主要关系:运输总成本=每小时运输成本×时间,
下一篇:解读高中数学中的抽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