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10-15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阅读,使学生逐步在数学阅读中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要的是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设“课前五分钟导读”、“说数学”等活动。通过鸟瞰式的浏览,将学生置于数学逻辑语言的叙述中,在感受数学语言的特色和内涵的同时,了解定理、法则产生的过程。理顺知识的来龙去脉。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做些导读的准备:如设计一些疑问,或者用一些充满智趣的小故事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到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导读的工作就可以省略了。我们也可以选一些朗读不错的同学,导读重要章节,对于一些重点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还要反复阅读以至背诵。久而久之,阅读数学就会形成一种风气,学生自会在阅读中找到的乐趣,乐此不疲。
二、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一定的阅读技巧
1.学会“咬文嚼字”。一方面,数学语言经过几代数学家的锤炼、具有简练、严密、精确而抽象的特点。文学语言的附加成分多用来渲染,附加成分忽略了,一般不会影响主体的表达;而数学语言则不同,附加成分多的是条件,如果忽略了,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失误,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也不过。例如:“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里的“在同一平面内”就是不能省略的附加条件,省略了该条件,这两条直线也有可能是空间中的异面直线:再如“提高到”于“提高了”明显不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与“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语序的更换,造成判定与性质的天壤之别。另一方面,数学教材体系基本上是从西方一直而来,同时也借鉴了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故此数学语言既有西方语言的烙印,也有古汉语的特点,与当代文学有一定的隔阂。如“除、除以”、“确定”;“消去、约去”、“或,且”、“有且只有”等等,学生必须逐字、逐句反复推敲,仔细辨别,放能加深认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重视相互转化。数学语言要有文字、符号、图形三种形式,学生想要顺利阅读,必须重视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
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语言叙述画图的能力,根据图形写出结论的能力,用符号叙述定理的能力等。例如等腰三角行的“三线合一”性质,用语言可表述为“等腰三角行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用符号表示“∵AB=AC,∠BAD=∠CAD,∴BD=CD,AD⊥BC”。
上一篇:从高考试题分析函数教学思路
下一篇:简析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