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教学的提问技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过程.所以,要有效地实施探究式学习,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创设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学习,使之不仅能够学到知识,也能够学会思维,学会提出问题,包括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问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呢?
        一、新学概念,引趣设疑
        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上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不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愿意学、能够学、创造性地学,以实现教和学的良性互动与生成,以主动性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课时,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先提出如下问题:
        老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圆的呀!”(异口同声)老师:“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呢?而不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圆能滚呀!而正方形、长方形不能滚呀!”(太简单了).老师再问:“那做成这样,行不?(出示椭圆模型),它也能滚呀!”这时同学们始而茫然,议论纷纷,开始感兴趣了(想像着椭圆型车轮滚动的情景,笑).“滚不稳”.有些同学开始回答.老师再问:“那么,圆为什么能滚得平稳呢?”这样学生经过思考,互相讨论,交流,由“能滚动”进入到“滚得平稳”,得到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为发现圆的特性创设了条件,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探索一个实际问题时,自然引出了圆的定义: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通过用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入,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益,更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还学会要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
        二、强化知识,弥补设疑
        学习了勾股定理并巩固应用时,老师提出如下问题:已知△ABC中,a=3,b=4,则c是多少呢?大多数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c=5(老师故设陷阱,造成学生失误).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根据勾股定理.老师问:能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学生答:在直角三角形中.老师进一步问:那请你找一找题设中有没有这一条件?学生:噢!?没有!(老师一经指出学生立即醒悟).老师又问:我如果把题目改成:Rt△ABC中,a=3,b=4,那c是多少呢?多数学生答:c=5.  老师问:c=5吗?你确定?我没有说Rt△ABC中,∠C=90o呀!学生思考答:∠B也可以为直角.老师:那该怎样解答?有几种情况?学生:两种  ①当∠C=90o时,c=a2+b2=32+42=5 .  ②当∠B=90o时,  c=b2-a2=42-32=7.
        上述情景老师采用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层层设问,由于提问激发了认知的正误矛盾,学生渴望知道正确的结论,学习热情高涨.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乏启发性的课堂提问不是成功的提问,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使他们有所领悟发现,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教学效果自然好.
        三、分化难点,递进设疑
        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应用时,设置如下教学情景:
         ①如图1,在△ABC中,已知∠ABC=∠ACB ,BO平分∠ABC,CO平分∠ACB,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