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法之数学应用------数学案例活动实施的思维调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本学期在又一轮的数学新课程必修5的教学中,本人有意或无意地给出一些有“错误”结果或“错误”过程的例题。开始时,学生的反应平淡。当我问他们:结果对吗?(或问过程有问题吗?)学生一个个才睁大他们疑惑的眼睛,仔细审题,一种没有要求的合作氛围自然出现,渐渐讨论“空前盛大”,甚至有时局面有些嘈杂。当然,也达到我期望的效果。
        当知识积累的不够丰富,思维发展的不够层次时。造成了学生对数学概念模糊,混淆条件,审题不严等数学错误,他们的数学成绩也始终停留在一定的平台上而无法上一个台阶。为此上课时,本人经常用的“欲擒故纵”在日常教学中有了实效性。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要重视知识积累,要深刻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激发思维。“欲擒故纵”法之数学应用,真有一些“两全其美”的味道在其中。以下就案例活动来说明问题。
        案例活动一
        
        教师问;同学们,老师求解的结果对吗?
        学生们大都数表示结果正确;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怀疑,但是说不出理由,只有默默的等着,或承认结果正确。
        教师引导:请同学考虑不等式(1)和不等式(2)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不等式(1)成立的条件是 。不等式(2)成立的条件是x=y。
        教师问:那么两个不等式同时成立的条件又是什么?
        部分学生:是 
        又一部分学生:不对,两式不能同时成立。
        教师问:那么我的解题有问题吗?
        学生响亮的回答:有问题?
        教师问:问题在哪?
        学生:黑板上的解题过程默认两式同时成立,实际上是错的。我不失时机地说,我们来完成正确的解题过程: 
        
     
        案例的过程,是学生兴奋的过程,“误导”让学生的思维激化,错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眼间却“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如此。
        案例活动二
        教师解题:
        方案1、联立不等式(1)(2),类似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出x、y的取值范围,后代入式子,即:
        (1)+(2),得: 
            
        方案2、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