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福江 时间:2014-10-15
摘要: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大都抽象深奥,所以学生单凭平时的死记硬背是无法深刻掌握的。在物理教学中,变式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解题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变式解题,将问题化难为易。
关键词:物理教学;变式;拓宽思路
作者简介:孙福江,任教于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
        物理学里面包含大量深奥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学生往往由于对这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刻,而在解题过程中屡屡出现错误,甚至举步维艰,一筹莫展。这时,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呢?实践证明“变式”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变式”一词,在心理学中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组织情境材料,通过变换其非本质特征,保持其本质特征不变,从而突出其本质特征的一种智力活动方式。这对于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将“变式”方法具体应用在教学中,即是通过灵活变换题设条件,而使问题的答案保持不变(或发生相应改变),从而使问题本质得以揭示。
        一、“变式”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程度,掌握其本质
        例题:用手握住一只空酒瓶,使其在竖直方向静止,则空瓶所受重力G瓶与摩擦力f 之间的关系是(  )。
        A.   f >G瓶     B.  f=G瓶      C.  f<G瓶       D.不确定
        本题考的是“二力平衡”,但是深度不够,不妨进行以下变式:
        变式1:若增大人手握空瓶的力,空瓶 仍静止,则f与G瓶关系是(   )。
        变式2:若向空酒瓶内装水,瓶仍静止,则应选(   )。
        在变式1中,只要抓住“空瓶仍静止”这一本质特征,就不难得出“二力仍平衡”的结论。因此f=G瓶,选B。可见手增大握紧空瓶的力不会影响摩擦力,属于非本质特征。在变式2 中,由于在瓶内装水,据“二力平衡”知:f=G瓶+G水,所以f >G瓶。
        由上例可见,在讲题时,不可囿于题目本身,而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变式”,从而使学生对“二力平衡”的理解走向深入。
        二、“变式”方法有利于拓宽视野,遏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例:赤道上空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
        A.南         B.北         C.上          D.下
        学生对“小磁针静止时,指北的一极叫N(北)极”这句话记得很熟,因此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B,但是就这样结束对一道题的讲评,未免过于匆忙,似有意犹未尽之感,不妨多问一问:
        变式:若小磁针在地磁南极点上方静止呢?这个“变式”问题一出,一些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往往误选B,但爱思考的学生,都会立刻开动脑筋,得出正确的答案D。有了这一次经验,学生对于“地球磁场影响小磁针指向”这一现象就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帮助学生克服了单向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 
         
        三、“变式”有时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当学生遇到比较复杂的题目时,可以利用“变式”进行解决。学生有时可将复杂问题先“变式”成为较简单问题,然后逐步加深复原,最后再解决原题,颇有“水到渠成”之妙!
        例: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若此时有一只苍蝇趴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的像将(     )。
        A.没有任何变化
        B.出现一只苍蝇的像
        C.像仍然完整,但会变暗些
        D.不能确定
        很多学生看完此题后一筹莫展,不知该如何下手,有的学生甚至干脆想当然地选一个C了事。
        其实,对于这道难度稍大的题,我们也可以先进行如下“变式”:
        变式1:若用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像有何变化?
        我们可以作图研究凸透镜的成像机制:
         
        从图上不难看出,光源A点发出的所有光线(a、b、c)经过透镜折射后都会聚在光屏上的A`点,即像,因此挡住透镜的一半,只不过减少了通过透镜的光线(如c),从而使A`的亮度有所减弱,但这不会影响其余光线在A`点的会聚(如a、b),因此,不会破坏像A`B`的完整性,只是亮度变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