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慧芳 时间:2014-10-15
        四、运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通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去揭示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
        例如, 如下图所示,气球下面吊一个铁块,共同浸没在水中静止不动,如果用手轻轻地向下拉一下,气球则(   )。 
         
        A. 向下运动       B. 向上运动        C. 静止不动        D. 无法确定
        分析  小气球与其他固体在水中的悬浮情况有所不同,开始时虽然处于悬浮状态,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但它的体积随外加压强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受到的浮力也会随之变化,当它向下运动时,所处的深度增大,则所受的压强也会随之增大,根据一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可知,为了维持气球内外压强的平衡,球内的压强也会增大,则体积减小,所以受到的浮力也会减小,而它们的总重力不变,所以浮力就会小于重力,导致球下沉,用一个简单流程分析如下,即h↑→p↑→V球↓→F浮↓→F浮<G物→下沉。答案选A。
        五、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物理现象,头脑中形成了一定观念,这些观念不少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妨碍了正确概念的接受和建立。在学习了物理之后,部分学生由于对一些概念和规律认识的片面性,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对待问题。这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也妨碍了问题的正确解决,在教学中要克服这种错误经验的影响,除了加强实验验证外,还要强调全面掌握概念、规律,加强推理方法的训练。
        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经验上的错误,认为物体需要外力来维持才能保持运动状态,对于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感到不理解。这时,我们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行得就越远。然后让学生继续推理,若小车受到阻力越来越小,小车将运行得将越来越远,若小车不受阻力,那么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得出的,这是一种推理方法。这样要使学生知道凭直觉所获得的结论并不一定可靠,使学生对抽象思维的逻辑推理有所认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让学生思维活跃,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要善于“诱导”,只有教师“变教为诱”点拨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变学为思”,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