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哈尔滨市粮食种植业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春雪 时间:2015-05-10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以及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比例,集中国家中小农业水库、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整体连片推进,改变哈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同时加快普通农区小型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方面普及推广粮食机械化综合高产模式,推广机械深松为主体的松、耙、起相结合的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械分层深施肥、机械与药剂灭草灭虫、机械收获、机械化秸杆根茬还田等技术;另一方面加快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另外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3.发展绿色和特色产业,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粮食种植业结构调整,不仅是要调整各种粮食品种数量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调整粮食品质结构,全面提高粮食质量。减少劣质品种的生产、增加优质品种的生产,成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粮食品种中占的比重,实现粮食生产以普通货产品为主向以优质专用产品为主的转变。 
  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粮食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加强粮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设施网络。二是建立粮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粮产品由于其生产的周期性和农民的信息不灵通性,其信息系统必须由政府提供,这是帮助农户特别是小农户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哈尔滨市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要政府与地方统筹兼顾,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农业信息网,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提供及时、全面、系统、权威的信息服务保障。规范粮产品市场交易行为。应加强粮产品市场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维护粮产品正常的贸易秩序,保护农民利益。为此,应规范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行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行为,把完善的粮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5. 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育农民合作组织 
  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技术等提高了,农业的丰产、丰收、调整才能很好的实现。一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和培训,注重农民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科技提升。二是发挥高校在农民技术培训中的作用。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配合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通过实现乡县联合、校村联合进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科学合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真正做到为农排忧、为农解忧,做实实在在的合作组织农民“娘家人”。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周到、细致服务,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桥梁、纽带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燕泽英.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难点及对策[J].价格月刊,1999(10) 
  [2] 卢圣乾; 沈景南.“粮农”的苦衷与思考[J].计划与市场, 1995(12) 
  [3] 施良平.粮食种植中的影响因素及建议[J].吉林农业,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