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舍尔的意向性理论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5-05-10
1)宣告式言语行为的言外示力目的是以作出宣告而产生一种新的状态,即它有双向的适应方向一产生一种新状态(愿望)是通过表征这种新状态事实如此(信念);
2)宣告式言语行为的成功有赖于某些非语言的机构制度,它们赋予发话者适当的权力来执行宣告式言语行为,如宣战、命名、辞职等。
还有,表情式言语行为的言外示力目的仅是表达某种意向性状态一即该言语行为的真诚条件,而且这种意向性状态是有关某种预设为真的状态。例如,当我为踩了某人的脚而向他道歉的时候,我表达对此的懊悔一此懊悔包括:1)我相信此事发生了;2)我对此负有责任;3)我但愿此事没有发生。但表情式言语行为的言外示力目的却不是表达信念和愿望,而是表达懊悔,同时预设信念的真实性。预设的信念有适应方向,而表情式言语行为本身没有适应方向。所以表情式言语行为的满足条件只是该行为表达了相应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语言意义是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所以意向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就确定了语言意义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语言从意向性中派生出的一主要功能很明显地是语言的表征功能。言语行为的分类在本质上反映了表征的各种适应方向。如断定式言语行为符合从心智到世界的适应方向。因此这一适应方向可用真假来衡量;符合从世界到言语的适应方向的言语行为是指令式和允诺式:在指令式言语行为中,受话者负责达到方向的适应,而在允诺式言语行为中,发话者负责达到方向的适应。这两种言语行为都与意向因果关系或原因自指性有关、两者的满足条件的一部分就是要能够导致满足条件的其余部分。表情式言语行为的形式最简单,因为它没有适应方向,所以此类言语行为是非表征性的。而形式最复杂的当属宣告式言语行为,因为它有双向适应方向、需要非语言的社会机构或制度、同时表达信念和愿望。
四、意向性网络与背景
每种意向性状态(如知觉、信念、愿望、意图等)都具有各自的意向内容并确定各自的满足条件,但意向性状态并不是孤立地或独立地起作用,而是与其他意向性状态彼此相互关联的。这些相互关联的意向性状态构成一个,舍尔称之为意向性网络。如某人意图竞选美国总统,他通常必须相信美国是个共和国、美国有定期选举、两大政党的候选人竞争总统职位,而且渴望得到他的政党的提名、选民的投票等等。虽然这些意向对其竞选意图都不至关重要,然而没有这样一个意向性网络,他也就不可能形成竞选美国总统的意图。换言之,只有把此意图放在相关与其他意向的意向性状态网络里,它才能有其满足条件。
深人地研究意向性网络就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意向性网络的很大一部分都沉浸在潜意识里,无法把所有意向性状态都搞清楚;其次,网络中的意向性状态并没有个体化,例如,无法搞清楚有多少个信念等。
再进一步地研究意向性网络就到了心智的最底层一心智能力。心智能力本身并非意向性状态(表征的),但却是意向性状态的先决条件。舍尔称之为‘“背景”。在舍尔的意向性理论中,“背景”指一组非表征性心智能力。正是这种心智能力使得表征成为可能.而且只有在这些本身并非意向性状态的心智能力的背景下,意向性状态才能有它们的满足条件。
这种前意向性背景可分为:
1)深层背景:即所有正常人生理构成所决定的能力,如行走、饮食、知觉、识别,以及意识到事物的固体性、物体和人的独立存在的这种前意向性状态。
2)局部背景:或称为局部文化习俗,包括开门、喝瓶装啤酒,以及对汽车、电冰箱、钱、鸡尾酒会等的前意向性态度。
意向性状态是以非表征性的前意向性能力为基础的。对背景与意向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的这种表述就是舍尔的“背景假说”。舍尔并没有为背景假说提供直接的证据,而是利用间接证据来论证的。例如对字面意义的理解。不论是简单句,还是复杂句,对它们的字面意义的理解都需要有前意向性背景。只有在不属于字面意义的前意向性背景下,语句才能确定一组明确的真值条件。前意向性背景的任何改变都会使具有同样字面意义的语句确定不同的真值条件和不同的满足条件。即使是语句的字面意义也只能在一组前意向性背景下得到解释。例如:
(1) Tom opened the door.
(2) Sally opened her eyes.
(3) Sam opened his book to page 37.
(4) The surgeon opened the wound.
(5) The chairman opened the meeting.
(6)The artillery opened fire.
(7) Bi11 opened a restaurant.
(8) Bi11 opened the mountain.
(9) Sally opened the grass.
(10) Sam opened the sun.
例句(1)一(4)中“opened”一词可以说有相同的字面意义,因为它与例句(5)一(7)中“opened”一词的比喻意义不同。但它们相同的字面意义只是“opened”一词的语义内容相同,而它在例句(1)一(4)中所标示的真值条件是不同的,例如打开伤口与打开书本是有很大区别的,即相同的字面意义不同的理解。再比较例句(8)一(10),这些例句都是由一些意义很清楚的词语所组成,但“opened”一词的意义以及这些句子的意义却很难把握。所以字面意义只有在一定的文化和生理知识构成的背景下,才能得到解释,或者说,只有这种前意向性背景才能使我们理解字面意义(参见Searle,1979:117-136)。
心智能力背景包括各种技能、能力、前意向性假设、预设、态度等。意向性状态(有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一个意向性网络:但意向性状态与心智能力背景的分界却是模糊的。准确地说,前意向性背景并不是在意向的周边,而是充斥着意向性状态网络。没有前意向性背景,意向性状态就不能起作用,即无法确定满足条件,就不能有知觉、行为、记忆等这类意向性状态,也就不可能执行言语行为或解释间接言语行为。
五、结束语
舍尔论述意向性是从知觉(如视觉)和行为(如言语行为)人手的。他先后分析了知觉的意向性、意向与行为、意向性因果关系、专有名词与意向性,并以意向性与大脑的关系作为结尾。本文侧重介绍与言语行为有关的意向性理论,一是限于篇幅,二是笔者研究舍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舍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当然更主要的是因为意向性理论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在联系。意向性理论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一个哲学基础,而言语行为理论则为意向性理论提供了实证。意向性理论能使我们更准确、透彻地理解舍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更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舍尔的语言哲学基础。